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公告
正在载入...

我的分类(专题)
正在载入...

日志更新
正在载入...

最新评论
正在载入...

留言板
正在载入...

链接

Blog信息
正在载入...





从个人成长反思张老师的“四句话”对我的启发
baiqian0 发表于 2018-6-22 17:06:48

从个人成长反思张老师的“四句话”对我的启发

15学硕 白倩

“生活就是学习,观察就是思考,理解就是成长,表达就是奉献!”这四句话是我的导师张舒予教授第一次给我们开例会的时候说的,那时候刚进校园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四句话的意思。三年后的今天,张老师在系里的学术沙龙讲座中又向大家深刻地解读了这四句话的内涵,不安的是张老师提起这四句话的时候我竟有些淡忘了,深感惭愧。通过今天张老师对这四句话的进一步解读,再回首我的三年硕士生涯,仿佛这四句话(更确切的来说是张老师的精神)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才让我有了现在的点滴收获。

一、生活就是学习

张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学习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的、主动的去面对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愉悦与阳光”。做研究也是这样,只有将理论联系实践,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才能让自己的研究鲜活起来。在我发表的论文《视觉文化全英文课程“融合式教学”的探索》中,就是将教学实践与相关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篇文章:20166月份,位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的10名学生来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交流,“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正是这些英国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在张老师为英国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我身为课程助教,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积极主动与英国学生互动交流,并带领他们参观了明城墙与随园校区的中国古建筑。正是因为自己参与并体验了这种给外国学生上课的方式,有了很多灵感,最后才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欢用图片和文字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我喜欢摄影,喜欢按下快门时清脆的声音,喜欢画面定格时的“瞬间”与“永恒”,因此,在平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将自己喜欢的那些画面拍摄下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会思考怎样拍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观众在这张图片中能否读懂我的情感,这就是张老师强调的“建构”与“解构”、资源的创造者与使用者。时间久了便会发现,在学习中寻找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探寻学习的踪迹,何乐而不为也?

二、观察就是思考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还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才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这需我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需要善于观察。我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这更需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观察中不断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好”,张老师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视觉文化课程的学习也开启了我观察认知世界的一扇大门,当我试着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大千世界的时候,晃如一下子从一个懵懂的孩童成长为一个聪慧的智者。我想,张老师的视觉文化课程给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改变,学习方法的改善,还有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一种在“器”中悟“道”、从小中见大的意识;一种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当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每处都是一个观察与思考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生活必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人生也将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三、理解就是成长

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理解与表达的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记得自己研一刚来学校的时候,无论是参加研究所的例会还是在课堂上,老师们说的很多话都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可能与本科阶段的教育方式有关。在本科期间,很少接触学术性的知识,对于写论文更是一窍不通,因此,看师兄师姐写的那些论文也十分吃力。为了提高自己对学术性思想的理解能力,研一期间每天都会逼着自己精读一篇学术论文,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标注,能理解的地方也留下自己的感想。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慢慢进行积累。在每次的例会回报过程中,师兄师姐都会针对自己的小论文或者毕业论文进行汇报,张老师也会问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研一期间,我是不敢妄加评论师兄师姐们的论文的 ,一方面是自己心中没有底气,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自己确实理解的不够深。后来,随着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居然也能听得懂师兄师姐们的汇报了,并且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一些小建议。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或许就是成长吧!

四、表达就是奉献

表达即是分享,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将自己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同大家一起分享,就是一种奉献。这两年来,张老师一直在锻炼我们的表达能力。研究所每隔两周都要开一次例会,通过例会分享、汇报的这种形式,让各位同学与老师之间交流共享、思维碰撞。说实话,研一刚刚进学校的时候,我的表达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不管是文字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是自己的一个瓶颈。在我写第一篇论文《慕课的学习现状与反思——基于我国慕课学习者负动机影响因子的角度》的时候,张老师和其他博士师姐指出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表达过于平淡,没有学术的味道。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修改自己的文字表达,通过看一些比较优秀的论文中的表达,摘录一些科学严谨的词汇与句法,再对照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好几次修改之后文章被杂志社录用了。口头表达也是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在例会的汇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紧张和其他原因导致语塞、语言不生动。为了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张老师让我跟着博士师姐一起上她的博士课,在博士课上,张老师经常会有意识地提问我一些问题,当自己的表达不够好时,张老师会及时纠正。久而久之,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只有生动形象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

 

或许,通过今天的“丢人事件”之后,我再也不会忘记这四句话了吧。在今后的科研路上,一直将这四句话铭记于心,它们可能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指引着我不断向前!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对学位论文评阅专家意见的思考
baiqian0 发表于 2018-5-4 10:36:10
3位评审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
1.一些课程使用情况的数据如果能来自在线课程后台的数据统计则真实性会更高,而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以直接在线提问,辅导者及时给予在线反馈,则学习支持服务应该更加到位;
2.采用自编问卷检测视觉文化课程学习的效果,难以保证问卷的权威性以及学生填写问卷的答案是否真实反应了其实际学习情况,且对文中问卷的数据分析仅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因此,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以及其他辅助性评价方式得出的结论显得说服力不足;
3.研究样本仅为海师大15级教育技术专业的一个班级,研究结论可能对其他课程或其他群体不具适用性;
4.论文没有对课程的特殊性做出相关说明,也就是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解决了视觉文化课程特殊性问题体现在哪里?
5.对实践教学后的调查与评价还可以更加深入、具体。

我的思考:
1.由于爱课程平台自身的原因,管理者的权限是有限的,只能发布一些通知、上传一些资源,后台的数据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手动统计的方式来记录一些数据。手动统计的数据也是来源于平台本身,比如学习者发布学习笔记的数量、频率、内容等等,这些也可以从侧面反应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由于该研究针对的是具体的视觉文化课程,因此,评价部分的问卷只能通过自编的形式,没有现成的问卷可以用。虽然是自编的问卷,也参考了很多已有的关于学习支持服务评价的问卷,已有的关于学习支持服务评价的问卷也是从支持服务的具体分类的维度来展开,通过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制定,且问卷也通过了基本的信效度检测。另一方面,除了问卷的量化分析,研究也结合了平台自身的数据、学生作品、活动参与情况等质性分析的方法对学习支持服务进行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说服力。
另外,从课程本身的角度来说,课程评价除了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更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将分别习得的图形、摄影和摄像的视觉艺术能力和信息处理的技术技能有机融为一体,用于传播实践,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并转化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意识,因此,课程才会设计各种课堂或实践活动,课程作业也是以学生作品为主,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研究的评价方式也是比较合适的。

3.  视觉文化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从2016年春季开始,面向海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开放,到目前为止,该课程在海师大开设了三年时间。通过访谈课程的主讲教师陈老师,了解到海师大的视觉文化课程使用的正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团队编写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材;另外,海师大目前正鼓励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考核方式改革等教改活动,且视觉文化课程已经作为一门优质资源共享课存在于爱课程平台,为该课程实施混合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因此,陈教师进行了混合学习应用于视觉文化课程的尝试。与其沟通之后,她也非常乐意与我合作。
其次,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针对具体的课程而言其内容和分类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该研究中的研究结论不可能适用所有课程。但是,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可以借鉴参考的,而且本研究的意图不仅是通过对学习支持服务的研究,提高视觉文化课程混合学习的效果,也是为了给其他课程提供一些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思路与启发,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对其他课程而言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4.已经在论文的第一章节补充了对视觉文化课程的说明,并总结了视觉文化研究团队所有关于视觉文化课程的已有研究成果。且通过前期调查和助教经验,分析了目前视觉文化课程在开展混合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包括:资源利用率、学习自主性、学习活动参与积极性。因此,本研究的学习支持服务包含的具体维度也是针对这三方面展开,评价方面也重点关注这三方面的改善情况。总的来说,研究体现了通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解决了视觉文化课程中的特殊性问题。

5.对于实践与评价部分确实有些地方还有待深入。在以后的研究中,尽量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学习支持服务的价值内涵,对学习支持服务进行深度评价,为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与价值。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关于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思考
baiqian0 发表于 2017-10-23 12:16:54
关于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的思考
在上次的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中,老师们针对我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汇报的时候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思考老师们的问题,因此,有些地方当时解释得可能并不清楚。事后,我又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结合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现将老师的问题与自己的思考整理如下:

首先,对于我的研究,老师们提出的最大质疑是“研究只是扣了一个混合学习的帽子,实际上学习支持服务针对的只是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并非如此。在确定论文选题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学习支持服务的概念源于远程教育领域,学者们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远程学习中,师生处于准永久分离的状态下,如何指导、帮助并促进学习者学习,因此,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针对的就是学习者的在线学习部分。反观我自己的研究,是在课程进行混合学习的大环境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混合学习的核心是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的融合,因此,本研究中的学习支持服务不仅要面向线上学习,还要面向传统课堂的线下学习。正因为刚开始选题的时候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所以在我后续的研究中,在学习支持服务的设计中,是考虑到学生线下学习这一方面的,并不是只针对的是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具体的服务内容其实是有促进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学习的。比如活动支持中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部分,这些支持的提供可以提高学习者课堂互动的参与度,交互活动是线上的,通过线下的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再通过线上的平台参与交互、分享感悟,这就是线下与线上的融合、线下活动促进线上交互的一种体现。实践活动也是如此,学生在线下通过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再将实践活动的感悟心得通过线上交互的方式与其他学习者共享,这也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体现。只是提供这些支持的渠道是通过微信订阅号、qq群等网络的形式实现,具体的内容是针对在线学习还是传统课堂教学其实是有差别的。

其次,老师们还指出:“你研究中的混合学习既然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那么,学习支持服务是否体现了促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想?”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在课程开展混合学习这个大环境下展开的,以改善问题与提高学习效果为主要目的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的具体内容,因此,题目中的混合学习主要是一个研究展开的环境,而不是一种主要思想。而研究的主要角度是从课程混合学习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学习者学习自主性以及学习者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这三方面来考虑本研究中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而老师指出的研究中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否促进线上与线下学习相融合,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有所体现:不管是针对线上的支持服务,还是针对传统课堂的支持服务,最终都是为了改进教学问题、提高学习效果,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为学习者提供线上学习的支持,可以促进其在传统课堂中对课程教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就是促进线上与线下学习相融合的体现,在研究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已经自然地达到了这个效果。

另外,张老师希望我这学期能够结合视觉文化博雅课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研究,将已经做好的支持服务在博雅课中提供给学习者,以验证学习效果。目前,自己也在根据博雅课的进度,为学习者提供一些支持,很多学习者关注了我做的微信订阅号,学习了上面的一些资源。据张老师的反馈,很多学习者对这种方式的资源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关于这次的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我自己的想法是尽量融合到我的毕业论文中去,但是因为毕业论文的整体框架已经成型,如果进行融合,可能改动的范围会比较大。如果不能顺利将博雅课的内容融合到毕业论文中,后期也会尝试通过小论文方式将这次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记录下来,让自己的研究更呈体系、更加完善。

最后,针对我的论文结构和具体的内容,张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具体的工作做得很扎实,但是在文章的内容上还停留在“器”的层面,文章的最后没有凝练与升华,虽然对学习支持服务的效果做出了评价,有了点学术研究的意思,但是如果能进一步提炼,那文章就更上了一个层次。对于张老师的建议,我在后期还会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现有文章结构中,关于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策略总结,其实是在第四章的最后一部分呈现的,不过我自己也觉得总结得还不到位,过于通俗、平淡,缺乏学术研究的意味,因此,后期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还要细细斟酌,不能虎头蛇尾、草草结尾。

虽然老师们在中期检查中对我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质疑,但是我觉得经过这次汇报,我对我的研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经过老师们的提点,后期自己也会更加注意。学位论文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最终得出什么惊人的研究结果,而是在研究过程中,自己能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使研究思路不断明晰、研究方法运用合理以及整个研究不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