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大学生协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习者的发散与创新思维,以及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思维导图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尝试以视觉文化课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为例,将思维导图引入大学生协作学习,探索思维导图对于协作学习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作品分析法。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第一,分析思维导图、协作学习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探索思维导图与作品创作协作学习的结合点;第二,对视觉文化课作品创作协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点、协作学习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并以上述情况为基础对思维导图进行功能设计,以有的放矢地发挥其价值,最后据此设计出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创作协作的学习流程;第三,走进课堂开展应用思维导图的协作学习教学实验,以验证思维导图对大学生协作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大学生协作学习,有助于提升协作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从协作学习过程来看,思维导图的使用增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促进性交流,提升了小组对作品内容的自加工水平,并且使得小组及个体的职责更加明确,有助于小组目标的达成;从协作学习目标来看,思维导图的使用有助于小组作品成果的优化,主要表现为促进作品内容系统性、内在逻辑性的提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针对作品创作协作学习需要优化和提升的问题,将思维导图引入大学生作品创作协作学习,设计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协作学习的教学流程并将之应用于实际教学,从而探索出一条优化协作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者协作能力的新途径,为后续深入研究积累了案例资源。
作者:2015届硕士生 李霞妹┊关键词:思维导图,大学生,协作学习,视觉文化课,创作协作 。 下载全文下载           
视觉文化课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逐渐兴起。移动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逐渐被大众接受并采纳。另外,支持移动学习的硬件条件已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中,软件支持也在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作为移动学习正常开展的资源支持,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同时受到重视。因此,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设计出合适的移动学习资源是我们应该关注和需要研究的内容。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日新月异发展,但纵观现有的移动学习课程,由于内容过多或者资源模块过大而使得对其利用率不高。为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设计出符合学习者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是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及相关学习理论的启发,以视觉文化课程为依托进行的。笔者有了初步的构想后,通过深入访谈调查视觉文化课程的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情况,有了这个通行证之后,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制定了视觉文化课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总目标和方案,具体包括六个要素:主题选取、目标分析、内容设计、活动设计、媒体设计、评价设计。随后,根据知识切割的方法划分出视觉文化课程的知识点,选取了三个知识点作为实践案例展开具体设计。这三个知识点分别为“符号的内涵”;“意义所指层次图”、“旗袍的蕴义”。最后,将案例进行应用,并对实践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评价已设计开发出的移动学习资源的有效性。 实践证明,视觉文化课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开发的研究是一次理论与实践探索,案例应用的效果表明经过设计的移动学习资源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作为针对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笔者总结,前期的需求分析以及可行性分析是研究开展进行的前提;明确的设计目标是指引;具体的设计要素则为设计的进行提供了途径……这些都是本研究能够成功进行的重要保障。
作者:2015届硕士生 郭佳丽┊关键词:视觉文化课程,移动学习资源,资源设计开发 。 下载全文下载           
xMOOC模式下微课设计开发研究 [中文摘要]
MOOCs网络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给高校乃至整个社会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对教育界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xMOOC作为MOOCs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获得了众多高校和学者的青睐,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微资源,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创建微课的平台。微课在xMOOC教学模式中举足轻重,它的好坏影响着模式的成败。本研究探索xMOOC模式下的微课设计,是对微课设计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xMOOC、微课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仔细梳理、综合分析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视角下xMOOC教学模式、微课设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发现xMOOC模式下的微课设计仍需理论与实践的双面充实。继而基于PLC微课程设计模型、“双主型”教学设计理论、体验学习圈理论等理论基础,从目标定位、要素分析和思路建构三个方面对xMOOC模式下的微课进行了设计。具体而言,对潜在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微内容设计、微活动策划、工具准备和评价设置六个要素进行了设计建构,分别通过知识可视化和学习支架搭建来支撑微内容设计和微活动策划两大环节的顺利进行,并从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习情境创设两个角度来把握这两个关键要素的设计。随后,依据难度适中、有代表性、具备设计空间、内容微型化、碎片化等要点选取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开展了微内容的有序组织、可视化呈现及微活动的交互式设计等具体的微课开发环节,并将所设计开发的微课发布在爱慕课平台进行了实施。最后,通过分析学习者单元练习与互评作业成绩、互评与讨论区交互次数、学习者发言内容等检验教学效果和微课设计有效性。结果表明,xMOOC模式下的微课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习者总体参与度较高,学习层次较深入,知识掌握水平较高。根据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从学习动机看,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学习者需求较明显;从学习过程看,学习者更倾向于即时交互与实质参与;从学习结果看,xMOOC模式下微课设计应重视知识可视化与学习支架的搭建。
作者:2015届硕士生 邱琳琳┊关键词:xMOOC模式,微课设计,微课开发,视觉文化课程 。 下载全文下载           
微博辅助摄影教学的微内容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我们的视觉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教育诉求使“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课程中摄影教学模块因为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待进一步解决。微博作为一个新媒体迅速“闯入”人们的生活,其短小精悍、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等特征切合了摄影教学内容的特点,继而成为辅助摄影教学的良好手段。微内容的设计是微博辅助摄影教学的基础,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微博辅助摄影教学微内容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摄影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微内容设计的必要性;然后在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理论、设计研究理论、微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和优秀教育微博、微课程等实践案例的启发下,提出微内容设计要素和方法,分别为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在三个要素设计方法的指导下笔者对摄影教学进行了微内容案例设计,并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为活动对象,具体实施了所设计的两个案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微博空间使用情况的说明、学生微博使用心得的阐述共同分析了案例实施的效果,并完善微内容设计方法。实践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微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法可以指导摄影教学微内容的设计。同时,案例实施效果表明经过设计的摄影微博可以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者使用微博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应用微博中的知识点综合分析摄影作品。而微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的迭代设计是案例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作者:2014届硕士生 陈晓娟┊关键词:微内容设计,摄影教学,微博 。 下载全文下载           
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近几年,随着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便携式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更加多样和便利,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流行——微型学习。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微型化,以一种灵活性和信息量较小的新型学习资源为核心。这种新型学习资源以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为中心,通过录制然后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利用网络供学生重复使用,研究者们将这种教学视频称之为“微视频”。本研究是受到微型学习的启发,在视觉文化课程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通过对视觉文化课程学习者需求进行访谈调查,结合课程内容实际,选取具体的知识点,将他们设计成微视频,供学习者自主使用,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学者们在微型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视觉文化课程学习资源状况以及学习者需求出发,引出了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的可行性,制定了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的总目标。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微型学习理论为设计指导思想,借鉴视觉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制定了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中的五要素(包括主题选取、目标建构、内容组织、媒体呈现和评价反馈)。根据视觉文化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精选了“视觉文化的定义”、“视觉文化语义三角形”和“意义所指层次图”三个案例,展开具体的设计。然后展开初步的案例实践,并对实践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设计的优劣之处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设计进行了修正和调整。实践证明,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设计是对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有效尝试。作为一项学习资源设计,深入的学习者需求分析是微视频设计有效进行的前提,明确的设计总目标是微视频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的设计要素的明晰梳理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之处。
作者:2014届硕士生 王西香┊关键词:视觉文化课程,微视频,微型学习,微视频设计 。 下载全文下载           
基于人人网的交互学习活动的研究 [中文摘要]
Web2.0技术支持的社会性网络软件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给当代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们使用户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共享生活状态,拓展人际网络圈,其综合功能和交互特性也为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了支持——不仅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资源,也促进了学习的社会化和生活化,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人网作为中国社交网站的典型代表,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而且能有效支持交互学习活动的开展。本研究探索以人人网为平台开展交互学习活动,对于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以及培养学习者社会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学习活动、交互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了应用人人网开展交互学习活动的优势。然后在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基于人人网的交互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流程,即前端分析、要素设计、优化设计,并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影视专题为例设计了一个具体案例。最后,将设计案例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实施,通过分析学习者发帖的数量、交互关系、交互质量来分析交互学习活动的效果。结果表明,基于人人网的交互学习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习者参与度较高,知识建构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根据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在实名环境下,学习者更倾向于与权威的人或者熟悉的人进行互动;在基于人人网的三种任务类型的交互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较倾向于参与共享型学习活动,其次是设计型学习活动,最后是讨论型学习活动;评比奖励策略能激发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较为淡薄,且容易受其他学习者的影响。
作者:2014届硕士生 肖婉┊关键词:人人网;交互;学习活动;交互学习活动 。 下载全文下载           
基于信息构建理论的教育主题网站优化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正不断地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育主题网站作为学习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由于大部分主题学习网站是对网上开源系统的二次开发和架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导致网站在后期资源的获取以及功能性扩展等方面受限。由此,不仅给网站维护者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不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无形之中降低了用户体验,导致主题类学习网站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任务测试法等方法,分析当前教育主题网站在信息构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信息组织缺乏合理性;导航忽视整体统一;检索功能不完备。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有各种不同的优化方法。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发现信息构建理论在网站建设或优化方面已有相当的研究并有很好的效果。由此分析了信息构建理论在网站优化中的应用:信息组织、信息导航、信息标识以及信息检索方面的应用。利用信息构建理论指导网站的优化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更便捷的获取信息,加强系统之间信息的关联以及规范网站的整体结构布局,提高网站页面空间的整体利用率。 以信息构建理论为指导,选取“视觉文化”教育主题网站作为优化对象,为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发现网站问题所在,笔者在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任务测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进行测评。通过对用户完成任务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选取案例对象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信息构建理论应用于案例网站的整合升级以及重新设计中。最后,结合案例存在的问题,对于优化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作者:2013届硕士生 井光永┊关键词:教育主题网站,信息构建,设计,优化 。 下载全文下载           
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课程资源转化分析与设计的研究 [中文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个人、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是学习型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们拥有的知识中80%的隐性知识如同冰山下面不可见的宝藏,对于20%的显性知识的运用起到重要作用。隐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知识共享的环境和分享的机制。网络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与实践、知识的共享,也为隐性知识转化提供了支持。随着麻省理工等名校的视频公开课,以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的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越来越受追捧。随着课程资源的积累,开发、整合及优化适合学习者的优质课程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眼下的问题。国家精品课程是世界开放教育运动的中国特色“质量工程”,正向着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方向发展。如何挖掘大量显性课程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和隐性课程资源,促成隐性知识显性化,充实隐性资源,便于实现优质资源更广范围的共享呢?开发出满足学生需求、凸显视觉学习有效性,转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资源,是笔者思考的一个方向。   本论文梳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对显性与隐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不平衡问题展开分析,引进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知识转化(与创造)SECI模型到隐性课程资源到显性课程资源的转化分析和课程资源的整合中来。以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为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使用者的需求以及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使用内容分析方法挖掘课程隐性资源。受SECI模型的启发,探索促进隐性资源积累、挖掘,实现隐性课程资源转化的方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如知识交流与创新。本研究的意义在于试探性地将SECI模型运用到注重知识创新的学术科研机构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来,探索其应用可行性和实施办法。
作者:2013届硕士生 陈秋┊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 SECI模型,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转化 。 下载全文下载           
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群体个性。随着手机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手机媒介影响的迅速扩大,当代大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手机等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中,手机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对大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主要是为了在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改善其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状况和教学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开展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群体特征以及他们的手机媒介素养现状,制定了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的总目标和二级目标。在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目标的指引下,解析了手机媒介素养主题活动的五个要素,分别为主题选取、情境创设、内容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依据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的目标和五要素,笔者设计了三个主题活动案例,并以南京师范大学本科《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博雅课程的学生为活动对象,具体实施了所设计的主题活动案例,最后通过活动录像回溯、问卷调查和学生心得体会的方式分析了主题活动效果,并进一步完善了主题活动案例。实证表明,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的。同时,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是提升手机媒介信息参与能力,成功开展主题活动的前提是选取好主题和设计好内容,并在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进行迭代设计,这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作者:2013届硕士生 智晓虹┊关键词:手机媒介素养,主题活动,设计研究 。 下载全文下载           
博雅课程情感教学设计的研究 [中文摘要]
基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向,立足于高校博雅课程教学的情感现状:教师重视博雅课程情感目标,充分认识到情感目标对人才发展的意义,但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指导教学;学生希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有多样化的积极情感体验。本研究受产品设计领域的情感化设计方法启发,以情感教学心理学为依据,在认真钻研了解大学生情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国内外真实的博雅教学案例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寻找解决思路,最终确定了博雅课程情感教学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以学生情感作为改进教学的手段,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博雅课程“博”和“雅”双层目标的实现。方案中详述了博雅课程情感教学设计的四个主要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引发积极体验——依托知识,促进情知合一——引发思考,内化素质修养——激发行为,打造知行并举;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最终以“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博雅课程摄影专题内容为例,设计教学案例,并付诸实施,以验证博雅课程情感教学方案的有效性。综合博雅课程的情感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 1、博雅课程情感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情感作为动力和调节因素,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也改进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消极体验得以弱化。 2、博雅课程情感教学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自主构建知识,增进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者的内在素养也得以培养;另外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工作与生活都大有裨益。
作者:2013届硕士生 王伟┊关键词:博雅,博雅课程,情感教学,情感体验,教学设计 。 下载全文下载           
专题资源网站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在教育领域,自从计算机和网络的介入,教育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育对技术的需求逐渐提高。现代教育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逐渐走向技术化、媒体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站也作为新型的教育工具被广泛运用到校内校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不断挑战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的欲望。尤其是视觉冲击带给人们的快感令研究者意识到,设计网站不光是把各种信息放在上面,能看到就行,要考虑如何使浏览者浏览起来心情愉快,使浏览者能更多、更有效的接受网页上的信息。尤其对于专题资源网站这种以教育为目的的网站,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舒适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学习,网站设计所涉及的范畴就不仅包括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更要包括信息设计、交互设计以及感观设计。文章针对专题资源网站的特点,通过文献调研了解专题资源网站的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并对一些知名的以视觉传达为主的专题资源网站进行视觉传达效果的分析以及受众分析,挖掘当前专题资源网站界面设计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媒介传播理论中“软传播时代”理论和视觉心理学中“视觉经验和视觉习惯” 遵循理论,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高保真原型设计”的设计理念,依据网站视觉语言设计的原则,提出专题资源网站视觉传达设计的原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通过研究四个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视觉语言中页面布局模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解构,指出它们的优势和局限,并建构了自己的一套页面布局模式理论,提出了浏览顺序与页面布局的新关系。最后笔者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本着教育的目的、视觉享受和用户体验的初衷,对视觉文化网站“视觉在线”专题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根据前面提出的理念和原则,针对其原有界面美观、用户体验问题,从布局、风格、Logo、字体、色彩、导航、标签云、动态效果等多方面着手,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视觉冲击力强的、用户体验好的专题资源网站。
作者:2012届硕士生 李习习┊关键词:专题资源网站,视觉传达设计,软传播时代,视觉经验,视觉习惯 。 下载全文下载           
视觉文化网站英文版视觉表征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W.J.T米歇尔教授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指出“无论图像转向什么,我们都应当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模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也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更应当是对图像的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观看的行为(浏览、观看、凝视,以及观察、监视与视觉快感的实践)和阅读的形式(解码、解密、阐释等)一样具有深奥的内涵。图像化的景观扑面而来,网络媒介传播成为主流的媒介文化形式。通过网站进行文化交流、知识传播、资源共享已经被大众认可接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站优势将中国本土文化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传播出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网站优势何在?网站的形式与内容如何统一?网站面向的群体具备什么特征?这都是网站设计者需要深入考虑的。本研究正是出于笔者在网站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以及情感化设计学习实践中的切身体会与经验总结,在深入分析网站受众认知心理、阅读习惯,以及搜集、总结国外网站设计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视觉表征的方法设计了视觉文化网站英文版,在形式上引导受众阅读,在内容上吸引受众深入学习研究,在内涵上引发受众思考与共鸣。将原网站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特色,以独有的视觉形象呈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在受众阅读浏览中,体味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接轨。
作者:2012届硕士生 裴培┊关键词:视觉文化,网站,英文版,视觉表征,设计研究 。 下载全文下载           
教育主题网站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信息技术环境和读图时代的来临作为研究背景,对教学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和传达加以研究。在解析幼儿科技进步使得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而网站是现代社会传播信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带来的巨大优势,教育也正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道路上,而教育主题网站成为传播教育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面对海量的不同主题的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将其有逻辑的传播开来成为教育主题网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优化网站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具有明确的“所指”理念;视觉识别系统作为一组具有审美特征的符号系统,具有统一的、规范化的“能指”表现。对教育主题网站中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或许能够帮助教育主题网站有效传达相关资源信息组织,而实现教育主题网站的主题。 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视觉识别系统导入教育主题网站中可能为网站带来的巨大优势,研究在教育主题网站中进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策略,并以“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例,设计制作视觉识别系统。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教育主题网站的概念及界面现状,挖掘教育主题网站中教育信息传播受限的真正原因。并尝试以“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网站为例设计制作视觉识别系统。
作者:2011届硕士生 马云┊关键词:教育主题网站,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优化 下载全文下载                                                                           
视觉表征在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信息技术环境和读图时代的来临作为研究背景,对教学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和传达加以研究。在解析幼儿视觉空间智能内涵的基础上,从幼儿的视知觉特征,历史文化和视觉教育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学前儿童视觉空间智能发展的因素,从视觉观看能力、视觉想象能力和视觉构绘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出发,进一步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影像的形式和内容、不同的视觉符号、以及可视化表征方法三方面论证分析了视觉表征对视觉空间智能培养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视知觉和学习特征,提出了基于视觉表征的学前儿童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策略:通过开发视觉教育资源中的民族文化素材,挖掘民族文化符号,视觉化设计学习材料培养视觉观看能力;通过帮助儿童建立视觉意象,应用视觉符号创设视觉联想,化用视觉艺术形式创设文化背景培养幼儿的视觉想象能力;应用可视化表征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并从表征的角度评价幼儿绘画,培养幼儿的视觉构绘能力。在视觉表征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把视觉表征策略在学前儿童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作者:2007届硕士生 刘传杰┊关键词:视觉空间智能,学前儿童,视觉表征,图像。 下载全文下载                                                                            *提示:文件为nh格式,需要CAJViewer阅读器!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 |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网 联合设计制作
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们和我们联系,共建美好精神家园。详情请访问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9 本页资料版权所有 若要引用请注明出处且不得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