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公告

正在载入...

文章

评论

留言

连接

信息

登陆

搜索

2018-10-17 21:04:20
《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二)

课程学习心得(二)

这次课,赵老师通过一个理念一类知识一种方法带我们初步了解“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学到的知识并作出了“read widely”“think deeply”“write convincingly”的课程目标。广泛阅读能够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并且当前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一个现象往往不能或者说很难以单一学科的知识去解释,因此不光是本专业方向上进行广泛阅读,还要跨学科阅读。在阅读中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并将当时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在前面的知识和实践积累上也能写出让人信服的文章。

课后我对“一个理念”、“一类知识”、“一种方法”进行了粗略整理,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一个理念:从共享到共生。“从共享到共生”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依托“视觉文化”专题网站(http://fromeyes.nnu.edu.cn/)的支持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个性化的教与学方法[1]。“共享”即分享,而“共生”可以解释为生产和创造。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中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在为其添砖加瓦,例如人人可编辑的维基百科。赵老师鼓励我们每周写一篇课程心得体会,并发布到视觉文化网站上,这一过程便是知识共享。一方面可以丰富网站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学习者提供学习经验,后来的学习者也不断完善网站资源而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从共享到共生”需要经历三个实践发展过程:知识共享、新知蕴育和知识共生。这也是对“学习共同体”学习特色的一种解构。在学习群体中,学习者之间积极互动、协作、交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实现个人知识建构的同时促进团队的整体发展。

一类知识:视觉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又作“再现”,是对实在世界与其符号呈现的某种关系的规定[2]。换而言之,表征是运用语言、符号等再现经验世界中的人、物或事件等。而视觉表征便是将抽象化、概念化的知识以视觉化的方式再现、表达和传播,也是知识可视化的具体实践途径[3]。在教育领域中,常常与教育资源的设计相联系。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开发能够适应不同学习环境下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多媒体资源是教育革新的必要环节。然而海量的教育资源在实际运用中,常存在因教学设计不当或不符合学生视觉认知经验等而没有预期的良好效果。因为学习信息表征设计与组织呈现形式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不意味着保障了有效教学[4]。因此基于视觉表征的教育资源开发也是一大研究方向。

一种方法:符号学。符号学是研究意义的产生、传达和释义过程的学说。作为方法论,符号学关心的是认识过程的规律。研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是由所指(signifier)”能指(signified)”构成。符号用“能指”指向“所指”,“能指”是符号的显现部分。“所指”是被表示者,“能指”是用来表示被表示者的,构成了代表者被代表者的二项式图式。视觉文化研究团队将这一二项图式进行深化改进,形成了符号所指—能指的“语义三角形”[5]

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角度,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指向联系是任意的(arbitraire),没有根据的。许多学者对索绪尔的说法持有不同观点,皮尔斯与索绪尔同一时间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三分原则:标示(indexicality)、象似(iconicity)、规约性(conventionality[6]。标示所体现的所指与能指关系主要由因果关系形成,如病症表示有疾病,也有部分是由“部分-整体”关系形成,如裙子代表女性;靠象似联系的所指与能指的符号是象似符号,象似性符号数量庞大,既有视觉的也有非视觉的,如拟声词;其中所指与能指最主要的联系是规约性,即人们约定俗成的。例如交通信号灯中,红灯(能指)作为一个信号,其背后真正的含义是禁止通行(所指),一旦脱离了交通信号这一背景,红灯可能被赋予其他含义。标示与象似相结合的符号,常被称为图式(schema,比较常见的实用图式如统计图像[6]

18教育技术学 刘晓红

20181014



[1] 张舒予,朱永海,聂竹明,裴培.从共享到共生:基于视觉文化专题网站的知识建构新理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04):32-37.

[2]周宪.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J].文学评论,2017(03):17-24.

[3]张倩苇,向娅.基于视觉表征的微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为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02):49-55.

[4]邢方.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移动微学习信息表征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6):6-8.

[5]张舒予主编,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10.

[6]赵毅衡,文学符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0021-28.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正在载入...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