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正在载入...

Diary例会的收获与反思
[ shuang 发表于 2018-9-17 18:52:15 ]

       每次参加完例会都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研究的确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一个人的思想得以发展,需要源于对书籍知识的理解升华,需要助力于与他人思想观点的撞击。这次开会主要针对我的毕业论文进展和赖赖的开题进行了汇报点评,听取了张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评析建议后,的确获益颇丰。

  1. 做研究切忌贪多嚼不烂

       我的论文切入点选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一直以来张老师都在强调论文的切口一定要小,切入点要新颖。听似简单的一句话真正实践起来的确让人抓脑。起初,对于“小”的把控没有丝毫感觉,自己的研究就像一个大箩筐,萝卜青菜都想往里放,的确自已也感觉所做的研究没有确切的目标,屡屡碰壁。问题解决→问题式教学→提问能力,对我而言这个研究逐步聚焦的过程是艰难的。不可否认,前期大量文献的阅读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落实到自己的研究主题时清晰、特色、聚焦是关键。做研究最忌讳研究内容囊括太多,无明确目标,什么都想去做,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1. 确切的目标是做研究好的开端

       研究目标是通过研究预期达到的境界和状态,他可以回答“你研究的是什么”,研究内容则是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问题共同决定的内容,它比研究目标更为具体,用来回答“你研究了些什么”。师姐在我的汇报中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不禁反思了很久,“你得研究目标究竟是思维导图的效用性?还是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这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前者是一个有效或无效的鉴定,儿后者则是方法和策略的提出,我也在自问我究竟要做什么。一个研究是否值得你去做取决于这个研究结果的价值,思维导图的效用性其实是取决于人们将他作为一种工具如何去使用,可见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要比效单纯效用性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1. 看≠看见,看见≠看懂;看懂≠看好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这段期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张老师这个三则不等式的内涵。阅读文献不是目的,目的是从文献中挖掘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些理解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帮助你去推进研究。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与他人思想的碰撞,去激发自己的想法与灵感。我想高德所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这应该就是张老师所说的”看好“的境界。

  1. 在守规中创新

       研究汇报对聆听者而言是了解你现有的研究状况,呈现你研究的价值;于个人而言是对自己研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途径。在听了之前的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包括我自己的汇报,很多人都是按照模板式的过程从核心词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方面一次展开,看似很有条理性的汇报很多时候是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按照这些条条框框的内容逐个抛出给聆听者,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是零散而杂乱的。就像张老师所说的可以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来进行汇报,常规汇报中的所有内容都有囊括,只是汇报的逻辑方式发生了改变。例如用我的“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提问能力”来讲,大家首先的疑惑一定是什么是提问能力?提问能力怎么衡量?然后再去说思维导图和提问能力之间的关系,我要如何使用思维导图去提升,这其中完全包含了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目标、内容等,而且让人听了以后会感觉完整且清晰。

      例会总是带给人惊喜,让人满载而归。付出与收获永远都是成正比的,每一次的磕绊都是成长路上的阶梯,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着它的独到之处,或许今天在挥霍泪水和汗水,但明天就能收获硕果。毕竟只有自己劳动所获的果实尝起来才会觉得无比甘甜。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正在载入...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