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公告
正在载入...

我的分类(专题)
正在载入...

日志更新
正在载入...

最新评论
正在载入...

留言板
正在载入...

链接

Blog信息
正在载入...





2015年11月反思
owenwwt 发表于 2015-12-3 19:50:47
初识读书之道

    指缝太宽,时间太瘦,11月就这样悄悄的从指缝中溜走。忙碌并收获着应该是我的11月的主题。
       学习仍在持续。
       首先是课程的学习。英语政治已近尾声,收获不大却心中窃喜,实属不该。《教育技术哲学》正进行到关键的阶段,轮到我们自己选题与撰写论文了。不安的是选题被批,李老师虽悉心指导,我却仍在云里雾中,需要抓紧。《量化研究》于我而言似乎是对牛弹琴,必须得找个时间彻底需要恶补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在完成《教育学原理》的作业中初识读书之道。作业的主题是解读福柯的《词与物》,说实话,在刚刚分到这个任务时就觉得如临大敌,翻开原著看到目录的第一眼时心中就已经打了退堂鼓——以我的浅薄的理论积累实在无法享受如此 精神大餐。最初的想法就是随便糊弄过去吧,反正也不是我的方向。原本都未打算去看原著,准备随便查阅一些文献以应付差事。或许是我的性格使然,就在时不时的浏览文献中却让我有了读原著的冲动。福柯的大作着实晦涩难懂,配合着其他学者(主要是张一兵、莫伟民、于奇智,最重要的我倒认为是尚志英)的解读,一点点的去翻看,慢慢的倒也弄懂了福柯的思想,当然这其中的过程很是痛苦,但是更让我兴奋的是,我似乎知道该如何读书了。总结来说,我想起码有以下几点:1、读书一定要尽量读原著。原因有二:一是他人的解读多是部分的,且不同解读之间也会有差异,最终的答案只有去原著中寻找;二是读原著能够整体的了解,最大的好处是建立自己的认识。2、对于难懂的著作的阅读需配合他人的解读进行。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不要上来就直接去接触晦涩难懂的原著,倒是可以先去查阅他人的文献。在对原著所要表达的思想基本了解之后,再去阅读原著。这时的阅读就会自然的有了这样的目的:验证。即是说要通过阅读原著去验证他人的解读是否恰当,是否有不妥之处,如果有,你自己的理解是什么。阅读原著应该还要有这样一个自我要求:表达。导师也常说“理解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即是说,看完了、理解了之后,如何能向他人表达出你所理解的思想或观点。我认为这是对于读书的更高要求,也是应有的要求。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自我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教学生学习。3、选择好要读的书。这也是关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公认的经典入手。我想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以上便是在读福柯的《词与物》之外的收获。至于福柯的《词与物》的思想太过深奥,且我的认识有限,就不具体赘述了。不过,读《词与物》的启发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一是随着“人之死”,后现代的“知识型”又是怎样一副图景?二是中国文化中是否存在特定的“知识型”,如果有,又是怎样转换的?连续?断裂?亦或是其他何种形式。就第一点而言,诸多后现代学者们应该已给出些许解答,以后可以进一步钻研。关于第二点,不知国内是否有学者已经有所建树,或是未来将会有学者尝试开拓。
       其次应该是向师兄的学习。上周有幸请兰师兄小聚,交谈之中,收获颇多。关于论文写作,一是掌握论文写作的几种范式,理论、实证等等,这样当遇到特定的话题时心中马上就会想到这样的话题适合用怎样的范式写作;二是多写多改,多写不必多说,多改才是重点,论文写完后至少修改5遍,而且不仅是自己独自修改,要请他人看,并结合他人的意见修改;关于文献学习,最重要的应该是阅读外文文献。如同前文所说别人对于原著的解读,对于期刊文献而言也是这样的道理。国内目前很多期刊文献都是学习国外的东西,很多时候可能是断章取义,甚至是拿来主义。要想了解真正的原初思想,必须阅读外文原始文献,在此基础上能做好本土化转换起码就能写出不少好的论文了。
       工作亦有收获。
       第一应该是成功申报课题了。这个课题应该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成功申报的,对于我而言意义非凡。经费虽不多,所幸级别还说的过去,起码完成下一阶段评职称的课题任务了。第二应该是顺利完成辅导员的最后一项工作——就业总结。明天就是正式汇报,不管结果如何,我依然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只要是我的工作就要努力的做到让自己能够满意,让别人觉得靠谱。非常感谢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师妹,没有她的帮助我也很难这么快完成。
       即将到来的12月充满期待,期待论文能够顺利通过,期待方向能够尽早明确,期待学习能够更大收获,期待生活更加美好……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正在载入...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