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


公告
正在载入...

我的分类(专题)
正在载入...

日志更新
正在载入...

最新评论
正在载入...

留言板
正在载入...

链接

Blog信息
正在载入...





论图像作为传播符号的诸种类型
2016doctorblog 发表于 2016-5-6 20:46:57
        受张老师课上教学的启发,我从整体上对比了《视觉文化概论》与《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两本抗鼎之作,收获颇多。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之处在于两本著作不同的呈现方式:前者多以文字文本严谨论证,后者侧重图文并茂生动呈现,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完美的演绎了从深奥的学术著作到易懂的实践教材之转化、从渊博的知识积淀到高超的教学突破之跃迁。无疑,在此过程中,图像作为一种教育符号发挥了难以言表的教育功效。由此,我不禁反思:图像作为一种教育符号或传播符号何以展现如此神奇的功效?换言之,图像因其具备了怎样的符号属性而发挥出不同的功能?以下结合近来的一些阅读,拟浅显梳理自己的这些疑惑,整理成小论文的初步结构,敬请尊师及各位同学老师指正。

论图像作为教育传播符号的诸种类型

吴文涛

        伴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世界早已被把握成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图像经济的突飞猛进与复制技术的持续革新更是造就了社会现实中图像的泛滥,借用海德格尔的著名说法,“世界图像时代”俨然已成现时代之本质。不过,有一点毋庸置疑的是,无论现阶段图像的数量如何不计其数、质量如何参差不齐,其始终是作为一种符号的存在。也就是说,图像终归要传达一定意义的,是一种意义的符号载体。然而,如此理解显然过于笼统,我们更要关注的应是不同类型的图像究竟要传达怎样内容各异的意义?倘若要切实解决此问题,必须抛开传统的图像的分类框架,从符号学视角来对图像符号的诸种类型进行解读与分析,才有可能从意义传达层面把握图像不同类型背后的实用功效。于是,本文试图借用雅柯布森(Roman Jakboson)的“符指过程六因素分析法”这一合用工具,并根据图像符号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功用进行改造,将图像符号的类型按照“六因素”理论进行划分,以期对图像作为教育传播符号的结构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1958年,雅柯布森在印第安纳大学(美国符号学的根据地)的符号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符指过程六因素分析法”,他认为,符号的表意过程总是涉及六个因素:发送者、接收者、情境、信息、联系以及符码。当符号表意侧重于其中某一个因素时,便会凸显相应的属性,于是符号往往会表现出六种属性,即情绪性、意动性、交际性、指称性、元语言性以及诗性,并且这六个属性在符号中并不是中性的、平衡的分布,而是会因倾向其中某些因素导致符号表达不同的特性,促使符号接收者作出不同的解释。尤其,当其中的一个因素成为主导时,符号就会导向某种相应的特性,传达相应的意义与展现相应的功能。按照雅氏的理论,符号本身对意义并不是完全被动,听凭接收者解释。相反,符号携带着的各种属性会推动接收者往某个方向对符号进行解释。也就是说,符号显现的特性与展示的功能会因其在某种场域下内部不同因素得到凸显而不同。该理论给我们考察图像符号的类型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的图像符号之间的区别并非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本质的差异,而是图像符号在意义传达过程中不同因素适时凸显而导致的差异。由此观之,面对纷繁复杂的图像符号,我们便能依据这一清晰的头绪厘清其不同门类,解析其多样功效。

        一、 “情绪性”凸显的图像符号:“自我图像” 
        所谓“情绪性”,强调的是符号表意过程侧重于发送者本身,符号本身的目的在于发送者的自我情绪宣泄,对于接收者以及符号的其他因素并未有太多影响。于图像符号而言,“情绪性”的凸显便在于图像符号主要用以表达图像制作者的心理世界。以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为例,画面中呈现的仅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然而,按照毕加索本人的解释,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按照后人的解读,毕加索之所以制作此画,是因为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这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显然,作为图像符号,《格尔尼卡》是制作者毕加索用于表达内心世界中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是一种“自我图像”。类似的侧重表达画家心理想象世界的“自我图像”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与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中极为常见。
        可以看到,“自我图像”最大的特点就是图像是制作者内心世界的“全景敞现”,图像也由此携带了制作者的强烈的情绪性。即便是这种强烈的情绪性甚至可能导致图像意义传达的有效性不足与一般受众的接受度不高,制作者依然沉醉其中,这便是“自我图像”的功用所在。“自我图像”作为教育传播符号的功用与一般图像不同,它导向制作者的内心:它很可能是极富使命感的画家承担社会使命的独特方式,功用在于画家完成自己内心的一种情绪的爆发——愤怒、无奈、压抑等等,无论“自我图像”最终以何种构图呈现,其独特且自我的符号表意过程已然完成。

        二、“意动性”凸显的图像符号:“震撼图像”
        当符号表意倾向于接收者时,符号便呈现较强的“意动性”,旨在促进接收者产生某种积极回应。一般来看,“意动性”应是图像符号的本质属性,传达意义是图像符号的题中应有之义:当读图者获取图像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后,无论他做出何种解读,都不会无动于衷,总会对其心理过程中或行为表现上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这便已经彰显了图像符号的“意动性”特征。即是说,图像本身在传达意义的过程中必然使得读图者作出某种反应。
        尤其是,当某些图像符号极度偏向读图者时,便能超越传递信息的层面,使得读图者有所思乃至有所行。在这里,我们姑且称这种图像为“震撼图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震撼”取其“使人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之意。经典的例子就是摄影师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的小姑娘》:一位小女孩手拿铅笔,睁大眼睛望着前方。就是这样一张震撼的图像,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触动了无数国人关心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心弦;就是这样一张简单的图像,推动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行动“希望工程”;就是这样一张黑白的图像,凝聚了全世界华人捐资助学的爱心,全国希望工程25年累计接受捐款107.25亿元,资助学生5188528名,援建希望小学18642所。可见,“震撼图像”不再追求表意制作者的心理世界,它多聚焦于反映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共鸣的现实生活,期望通过图像震撼人们的心灵,使得社会大众能够共同行动起来。在这个层面,图像的意动性特点也表现的更为突出。
        三、“交际性”凸显的图像符号:“社交图像”
        雅柯布森指出,当符号表意侧重于联系时,符号则出现了较强的“交际性”。这种符号的目的似乎是纯粹是为了保持接触,或者说让人知晓。最好的例子就是现阶段图片社交工具的流行。放眼当前各种流行的社交媒体(微信、QQ等),图像式社交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主要方式之一,无论是即时在线交流,还是记录生活点滴,图像已变成承载交际行为的一种重要载体。
        图像社交的流行显然是凸显了了图像符号的交际功能。诚然,绝大多数图像符号都在传达各式各样的意义,而主要偏向于联系的图像符号之所以具有强烈的“交际性”,其原因在于它除了用来交际意外,其他的特性被弱化。如使用社交媒体时分享的各种图片,作为图片的各方可能接收者并不在意图片本身是什么,或者传递怎样的信息,更重要的给他人以“存在感”,重在以图会友。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图像制作者将自己制作好的美图分享给好友并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而开启了一场有滋有味的图片社交。由此,图像成为了虚拟空间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交方式,特别地,随着各种社交媒体的发展,以“图片分享”为主的网络生活交换模式已经能够反映了真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了除了言语交际之外的另一套交往方式。

        四、“指称性”凸显的图像符号:“背景图像”
        当符号表意侧重于情境时,符号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指称性”,此处的情境亦可理解为环境、语境。如李幼蒸所言“指称功能,即对环境对象的描述和判断。一切被指陈者均存在于环境中。”此时符号表意过程明确指向“情境”,以营造某种形式的环境为直接目的,其他的特性暂时性退场。“背景图像”是具有此类特性的图像符号的代表之一。
        “背景图像”其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氛围,而并不关心传达何种具体意义。以挂在婚房中的结婚照为例,作为背景图像,结婚照明确指向了新婚这一情境,也就是说,使用结婚照最关键之目的在于为新婚之喜创设一种氛围,至于结婚照本身的内容已经退居其次,并非人们关注的重点。显然,在其他的仪式性场合的图像符号,同样多是凸显其“指称性”,意指含义极其明显,直接指向环境、背景本身。

        五、“元语言性”凸显的图像符号:“教育图像”
        当符号表意侧重于“符码”时,符号多表现出强烈的“元语言性”。这里,“元语言性”可理解为构建符号与解释符号的各种规则,也就是说,符号重视自身的构建与解释。于图像符号而言,各类“教育图像”是最具“元语言性”的代表之一。
以学术论文中的各类图像为例,图像的设计、绘制等过程均包含作者强烈的规则意识,图像并非随意生成,而是依据明确的规则,指向准确的意义表达,其目的也是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图像制作者的本意,不至于产生意义偏离。可见,“教育图像”的特点在于强调图像符号的发送者意图意义与接收者解释意义的一致性,如此才能达到制图者所需的教育效用。

        六、“诗性”凸显的图像符号:“艺术图像”
        “诗性”被认为是雅柯布森“符指过程六因素分析法”理论造成的最大影响。当符号表意侧重于信息时,符号的“诗性”凸显,即符号文本本身的品质成为主导。艾柯曾建议把符号分成三大类:天然符号、人为符号、诗意符号。我国学者赵毅衡指出,诗意符号即艺术符号。可以这样理解,符号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没有使用价值的,即艺术的。同理,日常生活中的图像符号多具备实用价值,传递人们的意图,但确实存在这样一类“艺术图像”,它们的实用意义不大,而艺术价值凸显,成为不朽的艺术瑰宝。如果说“教育图像”重点是解释图像本身的意义,那“艺术图像”的重点则是停留在图像本身,不求解释。
        显然,如此类型的“艺术图像”在人类艺术长河中不计其数,已无需一一枚举。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图像”是人类创造的最不可思议的一类图像符号,它是“为符号而符号”的无用之物,却深深扣动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激情与理性,给予人们超越的审美体验,成为人类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活动。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以看到,借助雅柯布森“符指过程六因素分析法”理论对图像符号进行分类,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图像分类研究的框架,图像符号偏倚不同的因素导致其显示出不同的特性,形成不同类型的图像。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依据雅氏理论划分的六种图像类型之间并非截然不同,而是相互交织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类图像只带有一种符号特性,它可以同时包含多种符号特性,只不过在不同场域下,某一种特性更为凸显,占据主导,进而指向某一类特殊的意义表达。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正在载入...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