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和启示
By  yunling 发表于 2007-11-29 10:19:56 

王文科  赵 莉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大众媒介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日益普及的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新鲜和便利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前所未有的麻烦和困扰。鉴于电子技术的发达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仅仅是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是不够的,而提高公民的理解、辨析、批判媒体传播内容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世界范围内大众媒介最为发达的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得到各方人士和团体的支持与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成熟的学科之一。美国是如何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它的媒介素养运动对中国有什么启示?本文探讨美国的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试图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展开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媒介素养运动在美国的兴起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电影迷,而电影里面有“四分之三的主题是关于爱情、性和犯罪的”。电影对儿童和青少年到底能够产生多大影响? 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22,民间的慈善机构佩恩基金资助了一项关于电影与青少年的研究,这项研究由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参与,1933年研究结果《电影与儿童研究摘要》发表,这就是美国传播学研究历史上著名的“佩恩研究”。这是美国关于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研究的第一步。

6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这个时期虽出现了几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普遍推广。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研究有效干预技巧对儿童理解电视节目的影响时,进一步萌发了对媒介素养的兴趣,1971年,瑟金的课题组在政府的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研究,提出了电视暴力问题。并且出版了几本书,指出电视不仅对儿童有害而且是危险的,这些书在家长、教师和儿童教育委员当中引起了关注。教育学家开始研究“批评性观看技巧”,来保护儿童不受电视的负面影响。此后,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逐步获得重视。1980年后,具有示范性的电视教育课程陆续推出。1989年,美国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4年该机构成为全美媒体素养研究的领头羊。一开始美国的媒介教育只局限于广播电视暴力内容的少量课程,后来在政府和民间组织支持下,在理论和实践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领域包括:教育、传播、媒介研究、心理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素养研究、电讯传播以及图书馆信息科学等。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例如:1975年埃利斯和哈珀合著的《理性生活的新向导》、1979年葛伯乐等人的《权力的展示:暴力的侧面》、1982年霍金斯和宾格雷的《电视在构建社会现实的影响》等等。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突破和人们认识的拓展,媒介素养的名称也不断变化,比如屏幕教育、图像素养、电视素养、视觉传播、媒介批评等。媒介素养的概念经过演变,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199212月,有志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美国学者召开了一次“媒介素养全国领导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用这种方式来定义媒介素养:“一个媒介文化人——和任何有机会成为媒介文化人的人,能够理解、评价、分析和传播印刷及电子信息的能力”。这个定义侧重对信息的认知过程,这就是媒介素养“能力模式”。媒介素养的目标是形成客观自主的对媒介的关系。媒介素养训练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公民教育、美学欣赏和表达,社交口才、自尊和消费能力等。这个定义涵盖了整个领域的所有方法,横跨多门学科,从传播研究到人类学、政治科学、健康和营养以及其他许多学科。这也部分地导致了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多种不同方向。后来,写过大量关于媒介效果信息认知方面的论文的学者波特编辑了来自不同媒介素养组织和学者的关于媒介素养的22个不同的定义,并进行了总结,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概念,但是几乎所有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都包含有以下的元素:媒介是被建构的,它也在建构真实;媒介有商业的利益和追求;媒介有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诉求;由于内容和形式各异,不同的媒介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符码和传统;受众获得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协商而来

二、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早期,少数地方的,地区和国家的非营利媒介素养组织成立,并成功地运作和发展起来。例如,美国新墨西哥州媒介素养计划、媒介素养中心、媒介教育中心、国家电视媒介委员会等。

19944,经克林顿总统签字生效的“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鼓励学校在九个核心学科中制订自己的内容标准,这九个学科是:英语、数学、历史、科学、外语、公民教育、经济学、艺术和地理学。其中艺术学科的课程内容标准包含小学和中学各年级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一项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立法,以抵制和抗衡电视暴力的影响。夏威夷州则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防范和减少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北卡罗来纳州,佛罗里达州和新墨西哥州也都通过有关立法来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许多社会团体将媒介素养教育视为同媒介暴力、毒品、烟草和酒精作战的有利武器。加利福尼亚、夏威夷、新墨西哥等州已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列入了学校教育大纲之中。有些州规定,要获得媒介教育的教学职位,应当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再加一项授课认证,教师可以从提供教育学位的正式机构得到有关的认证培训。

美国成立了大批组织良好且参加者颇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及定期会议,如旧金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略”、洛杉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麦迪逊的“全国电子传媒协会”和阿什维尔的“媒介素养公民行动”等都是美国颇有影响的媒介素养教育社团。

21 世纪初,美国媒介素养联盟 (AMLA) 和媒介教育行动联合会 (ACME)的成立,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高涨。成立于 2001 年的 AMLA, 目标是统一媒介素养教育者,为个人和团体机构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和课程。2002年成立于新墨西哥州的 ACME, 是从 AMLA 分离出来而成立的,致力于媒介改革政策和社会公平问题。两个组织都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这两个组织的目标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增强媒介素养教育。但是两个组织对媒介工业的态度很不一致。AMLA  鼓励媒介素养机构与商业媒介集团合作,ACME则拒绝任何来自媒介机构的资助,对媒介集团和它的公关系统都保持独立。虽然美国两大媒介教育组织的宗旨不同,但是在政府和各界人士及团体的支持及响应下,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得非常成功。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成熟的学科之一。

三、美国媒介素养运动的特点

1.专业化和系统化。

由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背景, 同样是面对媒介的社会问题,美国和走的道路与欧洲不同。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走的是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美国举办有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正式教育课程内,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如今,在美国大部分地区,媒体素养已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善于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青少年,设计难度和重点不同的教育主题和内容。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主要分四个阶段:(1)儿童阶段。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并辨识广告的心理影响,区别事实与虚构,辨识与理解不同或相对观点的呈现,理解电视节目的型态与内涵等。(2)初中阶段。包括分析电视新闻、事先过滤电视节目的好坏等。(3)高中阶段。包括评估并管理个人的电视观看行为、辨识电视讯息的劝服意图等。(4)成人阶段。包括透视美国电视工业结构、探索电视新闻消息来源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等。

2.媒介素养教育的大众化。

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深入大众、社区,力求覆盖到各个层次的人群,提高其普及化程度,是一种全民普及教育。指导公民正确地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其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美国很多中学都开设新闻学课程,并组织学生参加新闻实践。1997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实施了年轻记者发展计划,通过振兴中学校报来发掘学生对新闻业的兴趣。

据调查,在全美936所两年制初级大学中,59%开设了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如《大众传播概论》、《采访、写作、编辑》、《新闻摄影》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报用报,以尽公民的责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还邀请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观摩学习、参观新闻媒体,同新闻界的一些重要人物会面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

美国的媒体也积极地参与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许多媒体公开向社会开放。如总部设在亚特兰大的CNN,每天都要接待大批参观者,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了解CNN的机构设置,而且可以直观地看到电视新闻制作的全过程。纽约市公共电视台WENT-13主动向市区学校提供“如何看电视”的辅助服务,帮助大众更主动、更灵活地运用大众传媒资源。

四、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随着大众媒体不断地深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中国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怎样实施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因素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笔者认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重视,成立专门机构。

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额拨款是促进美国媒介素养运动飞速发展的重大原因之一。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教育机构,将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近期,可以先加强政府公务人员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素养意识,从而带动全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长期,则可以逐步倡导在全社会普及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全民的媒体素养。

由政府部门发起并联合相关机构成立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机构,制定媒体素养教育规划,承担计划实施、教育普及、协调推广等主要工作。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政策资源、资金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来促进媒体素养教育项目的推广和实施。

2.媒介的自律和宣传。

针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普遍落后的现状,大众传媒应该参与进来,加强社会各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支持。大众传媒要积极关注、报道和呼吁媒体素养教育问题,也要从行业自律的角度对自身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的把关,尽量避免或减少新闻报道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11

有关机构可以对新闻从业者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专门培训,促使他们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注意避免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倡导新闻媒体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甚至成立专门的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体自律联盟。

除了自律以外,大众传媒还应对媒介素养问题进行长期关注和充分报道,呼吁全社会重视媒体素养教育,形成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有条件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期刊等,也可以开设固定的栏目或提供固定的版面,针对青少年观众、听众和读者进行媒体知识的普及传播。

3.形成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社会各界应给予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以充分重视,以不同形式来关心、支持媒体素养教育。除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开展直接的教育外,具有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可成立专门的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培训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开设专门课程。

学术研究中心、企事业单位或团体可发起成立专项的基金会提供经费支持。组织新闻学者、教育学家联合编写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体现实状况的媒体素养教材和光盘,并制作与教材配合使用的声像辅导光盘,为中小学生和普通公众开设与媒介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为中小学教师开设媒介素质教育培训班,开办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夏令营等。

注释:

ShearonA.Lowery and MelvinL.Defleur Milestonesin.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8 by Longman Inc.,33.

②臧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 Neuman, Susan B. (1991). Literacy in the television age: The myth of the TV effect. New Jersey; Ablex

④ 《英美电视素养教育》,文/吴翠珍 ,《媒介研究》2004年第3

⑤ Hobbs, R. (2005). The state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5(4), 865-871.

Artsilverblatt.(1995):Media Literacy praeger ,2.

W.James Potter.(1998). Media Literacy .Sage,7-8.

⑧ 吴翠珍:《英美电视素养教育》,《媒体研究》2004年第3期。

⑨ 转引自程道才:《论新闻教育的大众化》,《中国新闻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⑩约翰?庞杰特,于亚卓:《第二次浪潮:加拿大中学的媒体素养教育(二)》,《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

11张志安: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LEARNING.SOHU.C O M

参考文献:

1.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

2.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

3.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得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

4.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

5.Straubhaar, J., & Larose, R. (2004). Media now: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and technology. Belmont, CA:

6.Bagdikian, B. H. (2004). The new media monopoly. Boston:Beacon Press

7.Buckingham, D. (2003). Media Education: Literacy, Learning,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London: Polity Press.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站点公告
站点日历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站点统计
日志搜索
用户登陆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