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道教与山东
By  yunling 发表于 2007-10-23 15:23:59 

赵卫东

山东号称“齐鲁之邦”,它不仅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与道家、道教文化有极深的渊源。其中,齐文化不仅孕育了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道家,而且自古以来的神仙传统与秦汉之际的术士活动,也成为了汉代道教起源的最直接原因。不仅如此,在道教发展史上,在山东也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的道教派别与高道大德,对中国道教之发展与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山东的神仙传统、道教历史、道教宫观以及道教现状等,作简单的介绍与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一、山东的神仙传统与早期道教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三个地域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道家、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三个地域的文化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具有很浓厚的神秘意味与神仙传统。这三个地域的文化,即是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昆仑山古代神话、西南地区荆楚文化以及环渤海湾燕齐文化。对于昆仑山神话传说,主要存于《山海经》中,《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神话经典,它讲述了西王母居昆仑山掌管众神的故事,同时也提到了很多能够长生不死的仙人,表达了远古时代人们对长生成仙的向往与追求。荆楚文化是道家、道教理论的发祥地,孕育了道家创始人,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老子,还有南华真人庄子,在他们的著作《老子》与《庄子》中,就讲到许多内丹心法与神仙故事,成为后来道教的主要理论来源。此外,在《楚辞》中,也有许多关于神仙的描述。但是,虽然昆仑山神话传统与荆楚文化,对道家与道教的产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荆楚文化,实可以说是道教理论的源头,而且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但是,道教产生的真正的直接的机缘,却与这两处文化关系不大。实际上,东汉时期,道教产生的直接原因,应该是秦汉之际燕齐术士的神仙活动与齐地黄老道家的盛行,汉代道教实际上是燕齐方术与黄老道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讲道教史的人,都要首先从燕齐术士与黄老道家讲起,即从齐文化讲起。

山东半岛是一个风景秀丽,美丽富饶的地方。它濒临渤海与黄海,海边的居民,以捕捞为生。在长时间同大海打交道的过程中,大海的神秘莫测,海市蜃楼的虚无缥缈,以及以海为生的生死无常,孕育了齐地人民富有幻想,敢于冒险的精神。因此,自古以来,齐地就具有很浓厚的神仙信仰和丰富的神话传说。

战国齐威王、齐宣王之时,就盛传渤海中有三座仙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在仙山上有长生不老的仙人与仙药,而且山上的百物、禽兽俱为白色,仙人们居住的宫殿用黄金白银做成。远望三座仙山,如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中,但等人靠近之时,它们却又藏到水下,若驾船驶去,则风引船走,终不能至。这些美好的描述,吸引着历代的帝王,去追寻神仙,探求长生不死之药。齐威王、齐宣王以及燕昭王,就曾听信了燕齐方士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人的话,派人入海寻仙。

秦始皇之时,以这些神话传说为依托,在燕齐之地产生许多方士,比较著名的有徐福、韩众、侯公、石生、卢生等,他们谎称见过仙人,到过仙山,于是游说秦始皇入海寻仙。在这些方士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徐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听信了徐福的话,于是命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而徐福却一去不回,据传说徐福到了现在的日本群岛,成为了日本人的始祖。在秦始皇在位的时间里,秦始皇共五次出巡全国,两次祠神,三次求仙,其中四次到齐地,最后一次是到会稽,死在途中。[1]

秦始皇之后,历代帝王的寻仙行动,不绝如缕,到了汉武帝时大盛。汉武帝崇信燕齐方士李少君、谬忌、少翁、栾大、公孙卿等人,让他们去为其寻找仙药。他们这些人,虽然其初受崇于汉武帝,封官加爵,显赫一时,但终因屡试不验,毫无收获,除李少君早死、公孙卿幸免之外,其余都被汉武帝杀死。燕齐方士的这些冒险行动,虽终无正果,但是由他们所发动的一系列的寻仙活动,在当时的朝廷与民间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据记载,秦始皇在位其间的两次大的政治举措,即北击匈奴与焚书坑儒,都与燕齐方士有关。他们的这些影响为后来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2]

齐文化对道教产生的影响,还不只是方士活动这一个方面。燕齐方士只是为道教的产生提供了方术条件,但一个宗教的产生,仅有此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和组织的前提。道教理论的渊源虽可以追溯到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但是直接促成汉代道教产生的理论条件却是齐地的黄老道家。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髨、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稷下就在今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战国时期,临淄为齐都。宣王时,齐网络各国文化精英,把他们会集于稷下学宫,给他们封官加爵,让他们自由的学术研究与发表时政批评,称他们为稷下先生。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稷下的文化盛况,稷下先生多的时候达到了上千人,这使稷下学宫不仅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而且,稷下先生们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其思想慢慢具有了一定的同一性,由此形成了黄老道家学派。黄老道家思想与齐地原有的神仙方术、阴阳五行家的理论等相结合,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文化形态,即黄老道家与刑名法术相结合而形成的道德法术家、黄老道家与阴阳五行家相结合而形成的阴阳数术家、黄老道家与燕齐方士的养生之术相结合而形成的神仙方技家,这三种文化形态都是道教产生的理论前提。[3]

不仅齐地的神仙传统与黄老道家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第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以及早期的道教组织太平道,也都与齐地及齐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太平经》为现存最早的道教经典,据历史记载,其创作者是东汉末年的道士于吉和其弟子宫崇,于吉是北海人,宫崇是琅邪人,两人都是山东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于吉与宫崇所作之《太平经》,实是自战国秦汉以来的齐地方仙道之理论集成,从《太平经》之内容上看,它明显是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家之理论与神仙方术之综合。[4]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导致东汉政权瓦解的直接原因,而其赖以成事的道教组织太平道,与南方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是中国最早的两大道教组织。太平道的创立者张角是河北钜鹿人,似与山东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太平道的活动范围虽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洲,但其活动中心却是在山东与河北。其中的青、兖两洲即在现在的山东,黄巾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即是青州的黄巾军,后来被曹操收编为青州兵,成为曹操的一支主力部队。[5]而且,“自战国驺衍传九大州之说,至秦始皇、汉武帝时方士迂怪之论,据太史公书所载(始皇本纪封禅书孟子荀卿列传等),皆出于燕、齐之域。盖滨海之地应早有海上交通,受外来之影响。以其不易证明,姑置不论。但神仙学说之起原及其道术之传授,必与此滨海地域有连,则无可疑者。故汉末黄巾之乱亦不能与此区域无关系。”[6]由此可知,黄巾军起义实与海滨地域的燕齐文化有极深的渊源。至于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教,表面看来,也与山东无关,但依陈寅恪先生之考证:“张道陵顺帝时始居蜀,本为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丰沛又距东海不远,其道术渊源来自东,而不自西,亦可想见。此后汉之黄巾米贼之起原有关于海滨区域者也。”[7]因此,不仅黄巾军渊源于海滨地域,而且张道陵之五斗道也与滨海地域的燕齐文化有关系。如此说来,汉代道教的产生,渊源于以山东为中心的燕齐文化便是无可置疑的了。 

二、山东历史上的产生的道教派别与重要道教人物

假若把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出现,看作道教的真正开始,那么,至今道教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近两千年的道教发展史上,山东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派别和高道大德,它们都为山东道教乃至中国道教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上所述,在道教的初创时期,山东人于吉与宫崇,创作了道教史上第一部道教经典,为道教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并成为其后产生的两大早期道教组织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而且,在早期道教组织太平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山东成为太平道活动的主要中心之一。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道教初创时期,山东及山东人为道教做出的杰出贡献。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不宁,南北割据,道教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在这一时期,南方道教发展较为迅速,并出现上清派、灵宝派等新道教派别,与陆修静、陶弘景等道教理论家。然而,由于北方一直在少数民族统治之下,实行崇佛抑道的宗教政策,因此,北方道教的发展不如南方,除产生了河北的新天师道与陕西的楼观道之外,北方的道教并没有多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天师道在山东的深远影响,在这一时期大多数与道教有关的事件及人物,无不有天师道之背景,也无不曾受到燕齐地域文化之影响,对此陈寅恪先生曾有详细的考证。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核心人物赵王伦,曾受封为琅邪郡王,而辅助赵王伦作乱的琅邪人孙秀,即世奉天师道。而孙秀的后人孙泰因预谋为乱而被杀,其侄孙恩为报其仇,发动叛乱,后来兵败跳海自杀,而其下属投海同死者百数。[8]孙恩之叛乱即是以天师道为依托。与孙恩同时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亦是山东人,而且世奉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的寇谦之,史书上称其为上谷昌平人,而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其父寇恂曾为苻坚的东莱太守,因此,寇谦之少居东莱受到齐地天师道之影响是无疑的。《抱朴子》的作者葛洪,也受到了齐地天师道之影响,不仅其师鲍靓为山东东海人,而且其本身家世也源于山东,其祖上是山东琅邪人,后由海滨迁至丹阳。而这一时期的南方道教领袖陶弘景,也受到了滨海地域的影响,其祖上也是在汉末由江北迁至江南。因此,在这一时期,山东的道教虽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天师道与太平道在山东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它们不仅普遍地被上层官僚与下层民众所信仰,而且还影响到其它地区,成为南方道教的发展的动源。[9]

隋唐五代北宋时期,统治者逐渐开始崇奉道教,道教的地位不断上升,尤其到了唐代,李唐政权更是把道教奉为国教,把老子尊为玄元皇帝,奉为李唐之祖先。隋唐时期的道教主要是以楼观道与上清派茅山宗为主,内丹道教初露端倪。北宋时期,茅山宗仍然盛行,同时天师道开始复苏,内丹道承唐之余续,不断发展成形。在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大发展,出现了大批的道教理论家,如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筌、杜光庭、谭峭、彭晓、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但与山东有关的高道并不多,主要有初唐的王远知、五代的王栖霞、北宋的刘卞功等。

王远知,山东琅邪人。茅山宗第十代宗师。少聪敏,博综群书。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传其道法。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其初,与陈政权及隋炀帝皆有往来,隋炀帝还曾对其执弟子礼。但却又与李渊父子暗通声气。有一次,房玄龄带李世民去见他,王远知迎之说:“此中有圣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表明自己的身份后,王远知劝他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年126岁卒。卒后,被唐太宗李世民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升玄先生。[10]

王栖霞,一名敬真,字玄隐。茅山宗第十九代宗师。生于齐而长于鲁。唐末,避乱南渡至寿春,从问政先生聂师道传道法。及至华阳,又从威仪邓启遐受大洞经诀。南唐李升召至金陵,赐金印、紫绶,号玄博大师。[11]

刘卞功,滨州(今山东省滨州市)人。家世为农。自少好道,后遇一补铁老父饵之丹,自是尽弃世事,穿窟室以居,人欲见之者由洞入。徽宗闻其名,三遣使召之,辞疾不奉诏。徽宗更加敬重他,赐号“高尚处士”,建观以安其徒,因以其号名之,人称“刘高尚”。[12]

除此之外,史有所载之这一时期的山东籍高道,还有王希夷与刘哲。王希夷,徐州滕县人(今山东腾州市)。曾隐于嵩山,师事黄颐四十年,尽能传其闭气导养之术,黄颐死后,隐居于今山东徂徕山中,与道士刘玄博为友。好《易》与《老子》,喜食松柏叶与杂花散。九十六岁之时,应唐玄宗之召,与语甚悦。[13]刘哲,字符英,号海蟾子,山东渤海人。明经书,通黄老。初为燕主刘守光相,后得一道人点化,遂弃官从道,隐居终南山下。曾有诗云:“余缘太岁生燕地,忆昔三光分秀气。草顶圆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甲科第,纤朱怀紫金章贵。个个罗衣轻挂体,如今位极掌丝纶。忽忆从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五更。儿女夫人并侍婢,被吾佯醉拨杯[碎]。挈碎珊瑚真玉器,儿女嫌,夫人恶,忘却从前衣饮乐,来朝朝退怒犹存。[  ]儿小过无推托,因此事,方顿悟,前有轮回谁救度。辞官纳印弃荣华,慷慨身心求出路。”[14]

南宋金元时期,历代帝王仍然崇道。此一时期之道教,在南方是以正一、上清、灵宝三大符箓教派为主,同时南宗之内丹道创立。北方则以金元之际新崛起的三大新道教教派为主,其中以由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道教最盛。元代全真道依靠元政府之支持,不仅统治了整个北方,而且也慢慢把南方的内丹道收笼其内,出现了南北丹道合流之趋势。南宋金元之际,南北对峙,长期混战,致使民不聊生。在此社会状态之下,人民开始追求宗教的解脱之道。于是应时而起了北方三大道教派别,一是萧抱珍所创立的太一道,二是由刘德仁所创立的大道教,三是由王重阳所创立的全真道。陈垣先生在其《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书中,把在北方新产生的这三个道教教派称之为新道教。在这三个道教教派中,除太一道主要是在河南一带活动外,其它两个都是在山东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与山东有莫大的渊源。

大道教,又称真大道教,其创始人是沧州乐陵人刘德仁,沧州乐陵即现在的山东省乐陵市。刘德仁号无忧子,自小出家修道。在金皇统二年,宣称太上老君下凡,授其《道德经》,传其玄妙大道,于是便在黄河下游一带传道,并创立大道教。大道教主张三教合一,援儒入道。其道以清静为宗,以慈俭为宝;其术以祈祷治病,驱鬼役神为主;其修养之法以守气养神为要。其法简单易行,很得下层民众之心。刘德仁之后,大道教继续在黄河下游传播,陈师正为大道教之二祖,张信真为三祖,毛希琮为四祖,郦希诚为五祖,孙德福为六祖,李德和为七祖。自郦希诚始,大道教始称真大道教,且达至极盛状态。[15]

全真道祖师王重阳(1113-1170),字知明,号重阳子,京兆咸阳人。后迁至终南刘蒋村,其母感异梦而孕,孕二十四月后乃生王重阳。始名中孚,字允卿。自少卓然不群,既长美须眉,身材雄伟,风流倜傥,不拘小节。弱冠修进士业,籍京兆府学,才思敏捷,有文采武略,1138年中武举,易名世雄,字德威。1159年,于终南甘河镇得遇纯阳祖师,授以仙道诀。第二年中秋,又于醴泉县再遇真仙,授其秘语五篇,且对其说:“速去东海,投谭捉马。”1161年,即王重阳五十岁之时,于终南山南时村修筑活死人墓,修道其中。并于墓之四角各植海棠一株,有人问其因,重阳则曰:“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1163年,王重阳出关,回刘蒋村结茅,与玉蟾和公、灵阳李公三人同居。1165年,王重阳于终南上清太平宫壁上书曰:“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成搜刷。”自此以后便自号“王害风”。1167年,王重阳五十六岁,焚毁刘蒋村之茅屋,来到山东沿海传教。先后点化长春真人邱处机,长真真人谭处端,丹阳真人马钰,玉阳真人王处一,广宁真人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长生真人刘处玄。号称全真七子,又称北七真。“全真”乃为全精、全气、全神之意。全真七子,皆为山东人,其中除刘处玄为山东莱州人、邱处机为山东栖霞人之外,其它五位皆是山东宁海人。王重阳在渡化全真七子之后,声名大振,山东沿海各地民众皆风从之,于是他先后在山东沿海建立起了姜宝庵“三教七宝会”、宁海金莲堂“三教金莲会”、登州福山“三教三光会”、登州蓬莱“三教玉华会”、莱州“三教平等会”等下层民众组织,倡三教合一,主性命双修,声势浩大,影响深远。1169年,王重阳五十八岁,携邱刘谭马四大弟子离开山东沿海,赴陕西传教,途经汴梁寓磁器王氏旅邸中,明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阳召四大弟子于榻前,对他们说:“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处机的学,一听丹阳,处玄,长真当管领之。吾今赴师真之约耳。”言讫而逝。1171年,邱刘谭马四大弟子扶王重阳之灵柩入关,与玉蟾和公灵阳李公两师叔把王重阳葬在终南刘蒋村。

王重阳仙逝之后,其弟子分别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各地传道,并分别创立了不同的全真道门派。马丹阳创立全真遇仙派,谭处端创立全真南无派,邱处机创立全真龙门派,王处一创立全真嵛山派,郝大通创立全真华山派,刘处玄创立全真随山派,孙不二创立全真清静派。当时在山东传道者除一直留在山东的王处一、郝大通之外,刘处玄于1181年回到山东莱州传教,马丹阳也于次年回归山东宁海,山东教风一时又盛。王重阳之后,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邱处机先后掌教,在邱处机任掌教之时,由于经过了王重阳及前几任掌教的努力,同时也由于其得到了成吉思汗的支持,全真道达到了顶盛时期。

在全真七子之中,邱处机年龄最小,在王重阳仙逝之时,尚未得道,王重阳临终把其托付给了马丹阳,在与马谭刘共同葬了王重阳之后,于是就在陕西磻溪穴居修道六年,后又在龙门山苦修。于1191年回到山东栖霞,居栖霞太虚观,并巡回在山东各地行醮事。1203年,刘处玄仙逝于山东莱州武官庄灵虚观,邱处机继任全真道掌教,多次受到了南宋与金的召请,但邱处机不为所动。直到蒙古成吉思汗召书到来,他才不顾七十三岁高龄带颂十八弟子,自山东莱州昊天观出发,西行面见成吉思汗,劝成吉思汗抑欲止杀,得到成吉思汗的宠遇,尊称其为邱神仙,并让其执掌全国教事,免除了道教徒的赋税差役,从此之后,全真道更盛。1123年,邱处机由雪山东还,第二年到达燕京,入住太极宫。1227年,太极宫改名长春宫,七月四日,邱祖对门人说:“昔丹阳尝授记于余,云:‘吾殁之后,教门大兴,四方往往化为道乡,道院皆敕赐名额,又当住持大宫观,仍有使者佩符乘传,干教门事;此汝功成名遂,归休之时也。’今丹阳师之言,一一皆验,吾归无憾焉。”登宝玄堂,留颂而逝。[16]

邱处机仙逝后,由其弟子尹志平领教事。尹志平乃山东莱州人,曾师事马丹阳、邱处机、郝大通、王处一等人,兼采各家之长。尹志平之后,继任掌教者是李志常,李志常是山东开州人,师事邱处机,曾随邱处机西游,并记有《长春真人西游记》。不仅全真七子皆为山东人,而且其弟子们也大多为山东人,比如,在马丹阳之弟子中,就有宁海人洞真子于喜庆,登州黄县人朗然子刘真一,登州福山人昭然子宋明一,宁海人冲虚大师吕道安,宁海人冲虚大师于志道等人为山东人。在刘处玄较为著名的弟子中山东人有:文登人离峰子于道显,宁海人披云子宋德方,宁海人冲虚子于志可等。王处一之著名弟子中山东人有:宁海人玄通子范圆曦等。邱处机著名弟子之山东人有:尹志平,李志常,淄州人冲和子潘德冲,济南章丘人清贫道人夏志诚,莱州掖县人綦志远,莱州胶水人重玄子孟志源等人。由此可知,在金元之际,山东全真道教之盛况,真是高道频出,神仙云集,千年不遇之大盛会。[17]

元代之后,由于明政权不喜欢全真道,因此,全真道一直处于低潮期,这一时期,山东也相应没有出现比较有名的高道。至清代,全真道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又有所发展,由邱处机所创的全真龙门派再度兴起,出现了象王常月、李西月等道教理论家。但这一时期,山东道教界,亦未有高真名道出现。直到民国以后,山东才又出现了几位高道,岳崇岱、乔清心、许信友、匡常修等。[18]

岳崇岱,道号东樵子,俗名岳东发。1888年生于山东省寿光县城西大化庄。1912年,辽宁医巫闾山圣清宫出家修道。1920年,到沈阳太清宫任知客,后任监院。1939年曾任伪满州国道教总会常任理事。1944年,回闾山圣清宫清修四年。1957年,当选中国道教协会第一任会长。1958年,被打成右派,同年含冤去世。

乔清心,山东馆陶县人,生于1909年。童年出家于陕西华阴山中峰,度师苏享祥,为全真华山派道士。游方参访时曾常住山东济宁上清观,后常住北京白云观,任执事。1940年,离京往东北参访,常住黑龙江黑河道观。1948年返陕西,常住西安八仙宫。1950年为八仙宫监院。1957年,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文革期间,其所住的八仙宫被毁,乔清心大笑而去,不知所终。

许信友,山东蓬莱人。生于是1904年。1925年,于辽宁千山太和宫出家为全真道士。1930年,于沈阳太清宫葛明星方丈座下受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1944年,当选为东北东丰县道协会长。1960年,于千山无量观任监院。1989年,被礼请为北京白云观律坛八位证盟大师之一。

匡常修,1905年生于山东掖县。29岁时崂山白云洞出家,师从道教全真金山派传人匡真觉,为全真道金山派第二十一代传人。匡常修道长武功超群,医术精湛,常行医于乡间。1985年,任太清宫监院。90年代去世。

三、山东的道教宫观

自从汉代开始,随着道教的产生与壮大,在山东各地就已经陆续建立了一些道观,至金元之际,由于全真道在山东的迅速发展,王重阳及其弟子全真七子,分别在山东各地建立道观,致使山东道观林立,若从数量上讲,可称全国之最。但是元代之后,山东的道观也随全真道的衰落而不断减少,不断有道观因战火或年久失修而废置。1949年以后,经过长时期战火的毁坏,山东的道观所剩不多,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更是给山东的道观带来了灭顶之灾。经过一个文化大革命后,山东各地道观所剩无几,仅有几所剩余的道观,如泰山的碧霞祠,崂山的太清宫,虽然损坏不大,但由于大部分道士被迫还俗,因此,这些道观也失去子往日的光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府宗教政策走上正规化,许多还俗的道士又回到了原来的道观,山东的道教才开始复苏。近几年来,山东各地政府为了经济开发之需要,纷纷发展旅游业,因此,许多被毁被废的道观得以重修,香火也渐渐旺起来。现据山东现有的道观为基础,对山东的道观作一简单的介绍,在所介绍的这些道观中,有的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有的是据原有的残观修复的,也有的是据历史记载,在原有道观的遗址上,对一些已经完全消失了的道观重建而成的,对此在下面的介绍中,我们将一一提及。

(一)山东泰安泰山碧霞祠

泰山碧霞祠,位于被称之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极顶,泰山极顶风景优美,气象壮观,是泰山观日出的最佳位置。在晴天的早晨,在浓浓的云雾中,一轮红日慢慢升起,万道霞光,照耀着云雾缭绕中的泰山碧霞祠,使它显得金碧辉煌,壮严美丽,这是泰山著名的美景之一。泰山碧霞祠,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初建时名为“昭真祠”,金代改名为“昭真观”,明代大规模扩建之后,才改今名“碧霞灵佑宫”,简称“碧霞祠”。泰山碧霞祠供奉的是碧霞

元君,即道教所称的天仙圣母碧霞。

元君,当地民间又称其为“泰山娘娘”,相传她能保护妇女和儿童,又能送子,所以在当地香火很盛,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上山进香朝拜者,更是络绎不绝,人满为患。泰山碧霞祠现为全真道十方丛林。[19]

(二)山东青岛崂山太清宫

崂山位于青岛市东,地处海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尤其是在秋冬之交,山雾与海雾,相互交绕,徊徘于山海之间,更是使人产生出尘之想,修仙之念。崂山物产丰富,不仅有各种海产品,而且山上的奇岩怪石,流泉飞瀑,奇花异草,灵妙草药,也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自古以来,崂山就素称“神窟仙宅”,历代皆有高道居此。崂山上宫观林立,号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其中以太清宫声名最旺。太清宫位于崂

山老君峰之下,背山面海,堪称胜地。太清宫始建于汉代,据《太清宫志》记载,汉代江西瑞州府张廉夫弃官来崂山修道,筑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名“三官庙”。唐天佑年间,道士李哲玄来崂山,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称“太清宫”。金章宗昌明年间,全真道士邱处机、刘长生等曾在此传道修真,刘长生还在此创建了全真随山派,故太清宫为全真道随山派之祖庭。至今在崂山上尚留有大量邱处机与刘长生的题诗。元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也曾在崂山修炼,在崂山左侧海边,有“三丰石塔”,塔底有仙窟洞,据说即是当年张三丰修真之处。太清宫主体建筑为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长老院及客房组成。三大殿为三清殿,祀玉清、上清、太清;三皇殿,祀伏羲、神农、轩辕;三官殿,祀天、地、水三官。四陪殿为东华殿,祀

东华帝君;西王母殿,祀西王母;救苦殿,祀吕祖洞宾;关帝祠,祀关公。崂山太清宫现为中国第二大全真道十方丛林。[20]

(三)山东烟台蓬莱蓬莱阁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北端,北临渤海与黄海,集山海之胜,以海市蜃楼而著名古今。沉括的《梦溪笔谈》中写道:“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现在,在每年的四月至九月间,天气晴朗之时,偶或见之。由于此地海市蜃楼的出现,增加了它的神秘气氛,因此,自战国秦汉始,历代帝王就经常出巡此地,或派人由此出海寻仙人仙药。据说,秦始皇时,齐人徐福带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出海为秦始皇寻仙,就是自此出海。蓬莱之名,也源于古代有关渤海中存有蓬莱、方丈、嬴州三神山的传说。蓬莱阁座落在蓬莱县城北面的丹崖山巅,丹崖山拨海而起,通体赭红,与浩渺的大海相连,云雾缭绕,所以蓬莱阁素有“仙阁凌空”的美誉。蓬莱阁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在蓬莱阁周围围绕着许多道教宫观,比较著名的有吕祖殿、三清殿、仙人洞等。吕祖殿,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内祀吕洞宾。三清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隆庆年间重修,内祀道教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在三清殿侧,原有白云宫,但在明万历年间被毁,现仅存其门额,上有“白云宫”三字。仙人洞,位于蓬莱阁北临海处,是一天然石洞,曲折幽深,阔大俨若宫室,旧有仙人石像五尊,因名仙人洞。洞内现有八仙、观音菩萨等塑像。此外,在蓬莱阁上,尚有大量与道教有关的刻石、题词、楹联等,如在天后宫中,就有宋代道士陈抟的“福”、“寿”两字刻石,是清道光十八年,有人据华山上陈抟“寿”字拓片勒石,与“福”字并移于此。[21]

(四)山东烟台栖霞太虚观

栖霞太虚观,始建于金元之际,1191年,邱处机自陕西东归栖霞,就曾住在太虚观,因太虚观位处邱处机故里,即栖霞滨都里,故当地民众习惯于称其为滨都宫或滨都观。太虚观在元代毁于火灾,此后一直没有重建。直到1990前后,栖霞市政府为发展当地之文化事业,筹资重建了太虚观。新观就在原太虚观之旧址之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在原址上,挖出大量文物,据专家鉴定,当为元代之文物,主要是一些法器等道观常用物品,这也算是一件胜事。但是,太虚观在主体工程完工之后,却由于资金缺乏,当地政府不得不放弃建造。一直到现在,太虚观尚未完工,不过,据我们考察得知,栖霞市政府并未放弃建观这一想法,目前仍在筹资过程中。他们规划要在几年内建成太虚观,并在太虚观内建邱处机纪念馆,陈列有关邱处机的文字资料及出土文物。

(五)山东济南市华阳宫

华阳宫位于济南市东北方,在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背依小华山,而对镜光湖,依山而建,层层上升,错落有致,是济南市最大的一处古道观。因处华山之阳而得名。华阳宫始建于东汉,晋时,长白山人元阳子曾在此修道。至金代,经邱处机弟子陈志渊拓建,自此香火不断,成为全真道十方丛林。明嘉靖年间改名为崇正祠,万历年间,又改回为华阳宫。华阳宫建筑群是以华阳宫为主体的一组古建筑,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与实用性特色,其中除华阳宫属道教宫观外,尚有地藏殿、净土庵、观音殿、关帝庙、棉花殿等其它宫殿,集儒、释、道、俗为一体。华阳宫主体大殿为四季殿,四季殿内两侧山墙遗有古代壁画,内有神像九尊。中间一尊是玉皇大帝,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之简称,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东侧为太白金星,西侧是托塔天王。东西两侧各有两尊,依次为春(句芒)、夏(祝融)、秋(蓐收)、冬(玄冥)四季神像。两侧的配殿为忠祠与孝祠。忠祠供奉的是春秋时期舍身救主、效忠君主的鲁国大将逄丑父,孝祠供奉的是济南名士孔子弟子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所有这些塑像都是在2000年依原貌重修的,原来的塑像大多在文革时期被毁坏。除华阳宫外,尚有三元宫、泰山行宫。三元宫,其主体建筑为三官殿,现存为明清遗物,内塑天、地、水三官像。在三官殿两边各有上下两层的配房,下层为地宫,为道士修真所用,现尚未发掘。泰山行宫,既有佛教的东西十王殿与地藏王菩萨殿,也有属道教的

元君殿。

元君殿,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光绪二十二年(1896)均有修建,主祀碧霞

元君。华阳宫现正处于修复中,部分建筑已对外开放,但尚有很大一部分正在修复。华阳宫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其现存有大量佛道壁画,具有欣赏与研究价值。[22]

(六)山东济南市长春宫

长春宫,位于济南市里,北临大明湖、黑虎泉,东临趵突泉。主体建筑建于金元之际,据说邱处机西游路经济南曾在此居住,内有邱子洞,是邱处机修真之所,洞深几里,一直伸到大明湖畔,现洞口被封,有待发掘。1950年,在整理长春宫之时,曾挖出吕祖碑一块,后交付山东省博物馆珍藏,今下落不明。长春宫在文革期间毁坏相当严重,大部分建筑被占用为民居,现虽收回一部分,但至今尚有不少仍未能收回。长春宫现为济南市考古所办公地点,主体部分正在依原样修复,但进展缓慢。我们在考察长春宫时,发现院内有许多石碑,虽大多破坏严重,但有的保留尚为完整,却被随意放置于院内,风吹日晒,令人痛心。

此外,除上面提到的道教宫观外,在山东省各地尚有许多宫观,如洞真观,位于济南市长青县五峰山,为全真道观,据传是邱处机弟子所建。蓬莱院,位于济南市里,大明湖畔,全真道观,目前尚有道士居住。昆嵛山烟霞洞,位于今牟平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王重阳与邱刘谭马四大弟子修真之地。圣水观,位于山东荣城。东镇庙,位于山东沂山。以上这些宫观,详细情况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考察。

四、山东道教现状

关于山东道教的现状,在上面介绍山东的道教宫观之时,曾有所提及,但上面提到的主要是有关山东道教宫观的变迁,对于1949年以后的山东道教组织与道教信仰状况,并未作太多的介绍,在此再补充之。

与山东道教宫观的命运一样,山东道教在1949年以前的长期战火中,受损甚大,随着许多宫观被毁于战火,许多道士无处安身,不得不还俗或另觅它处修炼,而民间的信众也只求于战火中保命生存,无暇再顾及什么养仙长生,因此,山东道教元气大伤,几不能支。

但战火对山东道教的冲击尚不是毁灭性的,即使在1949年初,由于当时政府对待宗教信仰采取了相对比较自由的政策,所以,在山东仍然尚有不少道观有道士居住修真,至于像泰山的碧霞祠、崂山的太清宫等较大的道观,香火仍然很盛。从全国道教发展状况观之,当时道教发展尚算正常,而且还有复苏之气象。比如,1956年,由岳崇岱、汪月清、易心莹、孟明慧、刘之维、李锡庚、杨祥福、乔清心、吴荣福、韩守松、尚士廉、陈樱宁等23位道教界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并于1957年正式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与此相呼应,在山东道教界也正在酝酿成立地方性的道教协会。但是,1958年开始,全国便开始了反右运动,许多道教界人士,纷纷被打成右派,有的竟含冤去世,上面曾提及的,当代山东所出的高道中,岳崇岱道长就是在反右派运动中含冤去世,而乔清心道长则不知所终,许信友与匡常修等被赴出了道观,被迫还俗,山东的道教组织受到严重损害。继之而来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对山东的道教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大批道观被强行摧毁,大量道士被迫还俗,许多弥足珍贵的道教经典与道教文物被焚被砸,山东道教在这十年中实际上已经停止了一切活动。

直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政府的宗教政策走上正常化,中国道教协会再次开始活动,山东道教也随全国道教的发展而开始复苏。许多道观重新修建,许多原来被迫还俗的道士又回到了道观,恢复了正常的修道生活。至1989,青岛市道教协会成立,由匡常修担任会长,孙真淳、刘怀元担任副会长,许方正担任秘书长。1992年,泰安市道教协会成立,由泰山碧霞祠监院张常明担任会长,霍怀舒、赵怀静担任副会长,杨玉河担任秘书长。至此,山东道教的组织与道教活动才真正走上正规。

90年代以后,山东道教发展迅速,由于山东各地方政府为了响应中央政府所提出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为了发展经济的需要,纷纷投资兴建或修复道观,随着宗教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道观的香火也渐渐兴盛,出家修道的人也逐年增加,民间的信众更是迅速发展,呈现出了逐渐走向繁荣的趋势。

以上是随1949以来的全国道教历史的沉浮,对山东道教历史发展所作的简单介绍。因为在目前的大陆,道教与民间尚处于一种割离的状态,若非是其内部人员,很难能了解到其实际的发展状况,因此,以上介绍,主要是依据

李养正先生所编写的《中国道教》一书,当然,也有许多来源于我们最近对山东道教所作的调查。

下面我们谈一谈山东目前的道教信仰状况。在历史上,山东由于具有悠久的神仙传统,与浓厚的神仙信仰,所以是一个受道教文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地区,过去的道教信众非常多,尤其是在民间,道教有浓厚的信仰气氛,和广泛的民众基础。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致使山东的道教信仰层损害严重。近年来,主要是90年代以来,山东的道教信仰大有回升之势。原因,是很复杂的,除了山东原有的道教传统之外,尚有许多现实上的因素。

80年代以后,山东作为沿海省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就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即是信仰的失落。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人忙于生计,很少有空余的时间,也不会想到什么信仰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甚至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达到富裕的程度,但当人们得到了他们所梦昧以求的富裕生活之后,虽然不会再为生存问题而苦恼与奔波,但另一个问题却又浮现出来,这个问题即是人们精神的空虚与失落,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心灵上的安慰。由于自五·四运动以来,在过去几千里,中华民族所赖以慰藉心灵的儒家传统几乎丧失殆尽,各种宗教的信仰,又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被铲除,而新的流行的信仰又未能在普通民众中落实,因此,在全国下层民众中普遍面临着信危机的问题,形成了很大的信仰真空。

在此状况之下,各种宗教都开始复苏,其中基督教在山东下层民众中,尤其是在山东农村中,影响逐步扩大。佛教的信徒也不断增加,过去一度被明令禁止了的丧葬法事,在一些寺院中,又开始出现,并渐渐成为了寺院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传统的儒家也不甘落后,在孔孟之乡的曲阜,又把《四书五经》等中国儒家的传统典籍选入了中小学教材,在济南、潍坊等地,也出现了在小学开设读中国传统经典的活动。而同时,也有许多江湖术士式的人物,为了迎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大力进行迷信宣传,这主要表现在山东农村中巫术在盛行,各种气功功法泛滥,而许多这些迷信性的活动却往往打着宗教的旗号,有的称是某某道观的高道,有的称是少林寺的和尚,不一而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宗教的声誉,同时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最终由于法轮功邪教事件的暴发,致使政府又收紧了宗教政策,非常不利于宗教的正常发展。对此,中国道教协会曾有个专门的声明,声称在中国道教协会所管辖的道观中,从来也没有派人下去教授什么内丹功法,任何打着道教旗号的气功功法都与道协无关。所以说,在目前的山东,正处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之阶段,即各种文化系统与宗教,都在加紧传播,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占领这块信仰的真空地带。但在这一方面,山东的道教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庙道士人数大大增加,民间的信众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从总体上讲,与基督教与佛教相比,影响还很不够。

从以上所述的目前山东的民间信仰状况来看,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之状况呢?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原因就在于,道教以及其它正统宗教的宣传与推广落后于民众的信仰需求所致,而民众之所以会被一些迷信的东西所迷惑,也正是由于我们的正宗宗教宣传不够,民众所知甚少,所以当有人一打起道教的旗号,民众就相信了。因此,对于目前来说,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要推广道教,做道教方面的学术研究,加强两岸学术界与道教界之间的交流,扩大道教在山东的影响,教给民众真正的内丹理论,让民众有辨别真伪的能力,让民众皈依正道,而免于邪途。我想在这一方面,我们丹道文化基金会与山东大学的目标是相同的,因为,我们丹道文化教育基金会是以“研究、推广及发扬中国传统之丹道文化及老庄思想”为宗旨,而且,我也曾听过

王老师的课,我非常赞成与钦佩。王老师深厚的宗教情怀、开放的宗教态度以及“讲道不讲教”的修炼方法。因此,我这次来台,除了在淡江大学学习之外,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即是与我们丹道文化教育基金会洽谈合作事宜。在此,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合作能够成功,同时,我也希望丹道文化基金会的朋友们,能够有机会到风景秀丽的全真道发源地山东做客。

 

注释:

[1]参见《史记·封禅书》与《史记·秦始皇本纪》。

[2]参见《史记·孝武本纪》。

[3]参见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第一册,第64-6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参见《后汉书·襄楷书传》。

[5]参见《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

[6]《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1日版。

[7]同[6]。

[8]《晋书·列传第七十》

[9]同[6]。

[10]《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1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二卷,第40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同[11],第667、668页。

[1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14]参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的《道教史资料》第207、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5]同[14],第296、297页。

[16]以上参考《七真年谱》。

[17]以上参考《甘水仙源录》。

[18]此四人之生平事迹,参考李养正的《当代中国道教》第243、261、270、27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同[18],第22页。

[20]同[18],第22、23页。

[21]参考蓬莱市政府办公室史志编纂科编的《蓬莱阁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22]参考济南华阳宫文物管理处编的《济南巨观——华阳宫》。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站点公告
站点日历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最新留言
友情链接
站点统计
日志搜索
用户登陆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