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历
 
 
 
 
公 告
 
 

 
 
登 陆
 
 
 
 
我 的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板
 
 
 
 
BOLG 信 息
 
 
 
 
友 情 连 接
 
   
 
 

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摘要: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对媒介内容的认知、大学生眼中的媒介与社会和大学生媒介思辨与超越等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表明在我国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走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结合的道路,应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联动。媒介素养教育应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全社会长期开展。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学教育  调查

媒介素养教育兴起并壮大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旨在培养媒介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其具有批判地分析媒介、利用媒介并通过媒介完善自我、发展社会等能力。媒介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西方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日趋成熟,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启动和准备阶段。有鉴于此,特以郑州、开封、武汉、南昌四地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媒介素养调查,以客观的数据反映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提供本土化的参考依据,以便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的放矢地进行,也希望以此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

此次调查时间为2005年6月4日--2005年6月18日,调查方法为发放调查问卷与调查员当面调查相结合,河南大学、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和南昌航空工业大学等高校的600名同学参与了此项调查,共收到有效样本502个。其中,男生26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2.6%,女生23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7.4%。85.8%被调查者的年龄在19--22岁之间,18岁以下被调查者占2.0%,22岁以上被调查者占12.6%。一至四年级的学生比例分布为:28.9%、31.3%、28.3%、6.2%,另外还有27人为毕业后留校考研者。在这502名大学生中,新闻类专业学生8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7.1%;文科其它类学生23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6.8%;理科类学生80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5.9%;工科类学生86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7.1%;其它专业学生1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0%。(注:本调查所涉及的百分比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科目等指标来看,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除了问卷调查,我们还选择了70位被调查者进行深度访谈,其结果同样印证了此次调查的可信度。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

身处象牙塔中的当代大学生是媒介受众的主要构成者,媒介为他们提供了种种认识社会的途径 ,但是大学生们希望从媒介中获得的东西却各不相同。在被调查的502名大学生中,147人认为“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如考试信息、就业信息等)”是自己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9.3%,居首位。“了解国内外形势、知晓社会变化”以25.9%的比例居第二位,“了解社会舆论导向”以13.1%的比例居第三位。选择其它选项的被调查者均不到被调查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只有五人选择“接触媒介只是一种习惯”。(见图一)

选项
 选者人数
 所占比例
 
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如考试信息、就业信息等)
 147
 29.3%
 
了解国内外形势,知晓社会变化
 130
 25.9%
 
了解社会舆论导向
 66
 13.1%
 
娱乐、放松自我
 42
 8.4%
 
无事可做,随便看看
 36
 7.2%
 
获取新知识
 35
 7.0%
 
排遣寂寞
 29
 5.8%
 
获得社交话题
 12
 2.4%
 
只是一种习惯
 5
 1.0%
 
其它
 0
 0
 
总人数
 502 
 


图一、大学生接触媒介动机调查

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接触媒介都有明确的目的,清楚自己希望从媒介中获得什么。他们通过媒介把握时代脉搏,感知社会的风云际会。但更多的人更看重媒介的实用性,他们更关注媒介中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另外,与老师和家长认为媒介为学生制造了太多娱乐机会而影响其学习相悖,将娱乐、发泄、排遣寂寞等作为自己接触媒介主要目的的大学生并不多。
作者: whichtrue   2006-4-21 01:55   回复此发言  

2 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不过媒介中传播的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并未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的关注,在知识更新速度愈来愈快的今天,这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二)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
 
图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单位:人)

在当今各种媒体大显神通吸引受众注意力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最为青睐的当属网络(27.9%)、电视(23.1%)和报纸(21.1%),这与媒介受众总体接触媒介的情况也相符合。

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以其快捷的传播,海量的信息,个性化的互动和任意变换的时空等诸多传统媒体无以伦比的优势异军突起,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从最近几年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来看,其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标志着网络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它也以其个性化、自由度、时新性深得嗜好领先潮流的当代大学生的喜爱。社科院《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这五个城市里,在校大学生的上网率达到了89.1%。另据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共同发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互联网正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获得信息来源的首要渠道。随着上网必备工具——电脑的价格下调,支持网络媒体的大学生还将更多。

电视之所以位居第二,主要得益于它的迅速发展与大范围普及,另外它声画兼备、现场感强的特性也很能吸引人。而且,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伴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看电视可能是很多人从小到大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对报纸的支持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特点。对大学生阅读报纸的主要方式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主要通过个人购买(32.7%)、在图书馆或报栏阅览(22.5%)及借阅(22.1%)三种方式看报。这三种选择背后体现了很大的主动性,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是主动与报纸这种媒介接触的,而报纸可以提供比电视更持久,比网络更可靠的信息。

 广播似乎是诸多媒介中落寞的老人,它的快捷比不上网络,它的声情并茂电视可以做得更好,而它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稍纵即逝,过耳不留。不过仍有19.9%的被调查者将其推上了获取信息主要媒介的第四位置,这主要是因为广播中的音乐和英语节目为大多数学生喜爱,而且较之电视、电脑,收音机更符合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收听广播的费力程度是最低的。

势头强劲的短信只有0.6%的选票,可见它在大学生心目中联络感情的作用要大过于获取信息。

不过构成大学生媒介环境的并不是某一单一媒介,在经常接触媒介的种数调查中,40.8%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经常接触的媒介种数有四种以上,只有7.4%的人认为他们经常接触的媒介只有一种,也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单纯依赖某一媒介,他们能够充分利用身边的诸多媒介达到其目的。而认为自己经常接触的媒介只有一种的大学生,很大程度是因为学校的局限性而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多种媒介。

(三)大学生对媒介的了解

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时都会提到培养学生剖析媒介的制作与传播技巧,了解媒介性质,掌握基本的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问卷专门设计了三个与媒介本身相关的调查。

人民网2005年05月30日消息,世界报业协会最新公布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我国日报总发行量、日均发行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这说明报纸在我国拥有大量的受众,也是我国受众接触最多、最容易、最频繁的媒介。据郑州、杭州两地报刊市场调查,在街头的买报者中,约30%的人是在上下班途中匆匆翻翻版面看标题和图片的。由此可见标题在一张报纸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每篇文章最精华的浓缩,而导语则是对新闻事件最简单扼要的概括。

在调查中,79.3%的被调查者都对标题和导语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一般了解”,47.8%;“很了解”,31.5%),20.7%的人表示“不了解,不曾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对报纸的运作、表达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们阅览报纸时对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选择,也便于迅速地掌握新闻内容。
作者: whichtrue   2006-4-21 01:55   回复此发言  

3 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新闻媒介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既然是产业,那么必有商品出现。我们可以理解报纸是商品,但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商品性,28.5%的被调查者认为广播电视节目不属于商品,14.3%的被调查者对此问题表示困惑、不好说,但仍然有55.0%的被调查者认识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商品性。那么广播电视节目的商品性体现在哪里?广告。广告客户就是广播电视节目的购买者。清楚认识媒介产品的性质,有助于受众正确把握媒介的宣传内容,有辨别地接收信息。

世界是大多数国家对本国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媒介管理的主要依据。在调查中,接近半数(49.6%)的大学生认为我国有《新闻法》,27.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23.1%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实际上,我国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是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它的专用法律条款中,如《少年法》、《保密法》等。

(四)大学生对媒介内容的认知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到“公共报刊向读者提供的最崇高的服务是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然而琳琅满目的媒介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听,有多少人能够超越拟态环境,把握客观真实呢?

在有关对媒介内容的信任度的调查中,67.3%的大学生表示相信从媒介获得的大部分信息,更有23人(4.6%)表示全部相信(见图三)。对于媒介大肆宣扬的信息,69.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关注。由此可见,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大学生们不自觉间便按照媒介的口令行进。
 
图三、大学生媒介信任度调查

在回答“如果您在媒介环境下对各个媒体共同报道的事件或宣扬的理念深信不疑,但不久又传出该信息有误,您的反应会是在怎样?”这个问题时,只有22.3%的被调查者“决心一定要弄清真相”,25.9%的被调查者选择“很气愤,觉得被愚弄了”,5.4%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根本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另有26.7%的被调查者“有点接受不了,但很快就没事了”,7.8%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信任度与对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可见一斑。
 
图四、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态度调查
甚至在面对媒介所传播的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时,68.1%的被调查者竟然表示不反对,其中23.7%的大学生信为“存在即合理,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见图四),这一结果足以令教育者张口结舌,哑口无言。当代大学生对负面信息的不抵抗实在令人担忧,他们固然不像早期传播学研究者认为的那样“中弹即倒”,但媒介中涌动的负面信息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又一个暗流。在面对媒介信息时,全盘接受与全盘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批判地分析、有选择地接受才能够充分、正确地运用媒介。

(五)大学生眼中的媒介与社会

媒介在大学生眼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41.0%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在社会中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播者,占被调查者中的多数(见图五)。这与38.4%的被调查者将“获知信息快捷”作为自己选择媒介的主要原因相符合(见图六)。信息是大学生对媒介最直观的理解。

 图五、大学生对媒介主要社会功能的认识调查 

图六、大学生选择媒介的主要原因调查

在有关“媒介对社会的主要影响”的调查中,73.9%的大学生肯定了媒介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其中32.7%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促进了社会发展,加速了文明进程”,22.5%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使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18.7%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另外,26.1%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介对社会的主要影响是负面的,其比例分布为:“社会进入信息、知识‘速食’时代,思考被弱化”,13.9%;“虚假信息、无用信息扰乱了社会秩序”,8%;“媒介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4.2%。(见图七)

选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例
 
促进社会发展,加速文明进程
作者: whichtrue   2006-4-21 01:55   回复此发言  

4 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164
 32.7%
 
使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
 113
 22.5%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知识
 94
 18.7%
 
社会进入信息、知识“速食”时代,思考被弱化
 70
 13.9%
 
虚假信息、无用信息扰乱了社会秩序
 40
 8%
 
媒介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淡漠
 21
 4.2%
 


图七、大学生对媒介的社会影响的认识

综上可知,媒介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是正面的、可信的。这一方面值得媒介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媒介更应该认识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所倡导的:“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可能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并且他们必须承担教育者的责任,陈述和澄清为之奋斗的理想。”

(六)大学生媒介思辨与超越

随着媒体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媒体自身总是有意无意地成为新闻的一部分。辽宁黑社会头目刘涌,河南开车拖人致死的张金柱等人都在媒体的关注下受到了死刑判决,有人认为媒体反映了民声,代表了民意,有人认为媒体干扰了司法公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此次调查中,除去24.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想过这个问题外,高达50.2%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为民除害,做得好”,只有25.5%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影响了司法独立 ,有碍公正”。

这其中有一个对媒介参与社会角色的认识问题,在图九反映的调查中,居第二位的是对媒介舆论监督角色的认同,可见大学生与大多数公众一样给予了媒介超越自身的权力与期望。媒介与司法机关本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机构,它们肩负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媒介管理也不尽规范,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影响社会的当代大学生,理智辩证地看待此类问题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对于媒介这个多面体,身处其中需要耳聪目明,而这份清醒则来自于对媒介的思辨。在被调查的502名大学生中,102人(20.3%)表示经常对所接触的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进行评价已成了自己的一个习惯,137人(27.3%)表示经常如此,216人(43%)认为偶尔为之,47人(9.4%)表示从来没有。可见对媒介颇为关注的大学生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容器人”去接收信息,还不擅于用批判分析的目光主动解读信息。
 
图八、大学生利用媒介发声意识调查

而对于利用媒体发声,超越媒体完善自我,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接近半数的被调查者(48.6%)表示自己“只是有时会想某一天通过媒介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自己的价值理念影响他人及社会”,22.7%被调查者为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想”,“经常这样想”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6.3%,只有62人表示“这是我的梦想,我在为之奋斗,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2.4%。(见图八)可见,大学生的媒介发声意识和媒介运用意识尚待启蒙,这将是媒介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思考与展望

从14、15世纪手抄新闻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出现,到今天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电影等诸多媒介的争奇斗艳,世界在媒介的一次次变革中加速着它的发展,无所不在的媒介也越来越多地参与着人们的生活。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M.麦克卢汉在其1964年出版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就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观点,该观点认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延伸,媒介把人们所不能接触到的社会呈现在人们身边。然而,美国学者、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其著作Public Media里提出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他认为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是基于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现实,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主观现实实际上已经被媒介涵养。那么,公众如何在拟态环境中把握媒介、了解世界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在媒介中生存呢?媒介素养教育正是肩负着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之使命而走进我们的视线。

媒介素养教育的领路者英美、加等国都是从中小学开始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但这一发展模式目前在我国并不适合。我国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媒介环境,中小学在一级级的考试压力下不具备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进程的推进,媒介全球化的压力与机遇正好摆在即将跨出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面前,现阶段在大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全的媒介观,成为合格的媒介公民。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 whichtrue   2006-4-21 01:55   回复此发言  

5 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1)媒介在大学生活中充当重要的“陪伴者”角色,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获得知识。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群,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具备着尚不成熟的心智。远离了家长的唠叨,少了老师的叮咛,无所不在的媒介几乎成了与大学生们形影不离的陪伴者。这个“陪伴者”可以像老师一样提供各种知识,也可以像家长一样告诉你一些道理,还可以像好朋友一样陪你娱乐放松,听你倾诉。具有百变形象的媒介满足了大学生不同时段不同种类的需求,但这个“陪伴者”有时还会有意无意地向大学生施加负面影响,曾有人模仿电脑中的杀人游戏麻木地杀害自己的同学,也有人被媒介中宣扬的纸醉金迷蛊惑而行窃偷盗,更有不少人痴迷于虚拟世界不舍下线而猝死网吧,流连于黄色网站、依恋色情声讯热线而精神恍惚。这个“陪伴者”不知不觉间摧残着大学生的身心,这一方面需要社会整肃媒介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根本的保证,媒介素养教育教会大学生认真地辨别这个“陪伴者”的好坏,明辨是非曲直,从而在媒介环境中游刃有余,汲取营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境外传媒抢滩中国,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抵御文化霸权,掌握并传播优秀中国文化。

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儿时带给他们欢乐的是《圣斗士星矢》、《铁臂阿童木》、《蓝精灵》,成长中给他们视听震撼的是层次不穷的好莱坞大片,更有甚者认为美国之音较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更好听、更真实。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外国媒体即将进入中国市场,如果您可以收看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排除语言障碍),您会经常收看哪种节目?”港台媒体制作的节目、欧美媒体制作的节目分别以31.3%、26.9%的比例居前两位,国内媒体制作的节目以25.5%的支持率屈居季军。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港台节目、欧美节目有很大的期待。一旦媒体市场放开,将会有多种思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是抵御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它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解读各种媒体,认识国外媒体文化渗透的目的及港台节目中的资本主义思想,区分节目的娱乐性与政治性。可以说,“传媒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抵御信息霸权,保护文化疆土完整的方式之一。”[1]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媒介的全球化趋势,在掌握媒介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3)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引导媒介公众,促进社会发展

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信息时代民主社会中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公民,以促进媒体社区环境健康运行,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大学生将对媒介施加他们自己的影响,而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及建议也将通过媒介表达出去。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必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意见领袖”;另一方面,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会在其下一代的成长中贯彻媒介素养教育,促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依据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舆论形成过程中分散的公众会在发表意见时不自觉地受多数意见的影响或左右,因而具有媒介素养教育背景的大学生将会在影响社会舆论及媒体导向时发挥重要作用,这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都将起积极作用。

社会日益发展,媒介日益发达,媒介素养教育已不容迟疑。特别是面对迫不及待要跨进国门的境外媒体,中国需要有准备的媒介公民,当代大学生首当其冲。
据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传出的消息:到2004年底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公关、广告类学院、系、专业的高校达到470余所,在校生超过10万人,每年毕业生超过2.5万人。这说明我国每年至少有两万余名专业人才进入媒体或从事新闻、传播相关行业。但是,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俞旭与传理学院院长朱立在1998—2000年期间对大陆50所新闻传播院系的负责人和资深教授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高达76.67%的被调查者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状况对新闻传播教育不满意;一半被调查者认为教学方法滞后;40%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与实践脱节。[2]
作者: whichtrue   2006-4-21 01:55   回复此发言  

6 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因此,大学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加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确保未来媒体从业者的素质,以此保证我国媒体的后续发展力量以及媒体影响力。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的结合,依据各校实力与实情,通过开设新闻传播类选修课,聘请媒体从业者开办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建立校外媒介素养教育基地等多种手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环境。在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时,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举办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讲座,组织学生成立此类社团并开展相应活动,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衡量优秀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并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另外,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自我教育四方联动。社会创造环境,学校提供条件,家庭营造氛围,大学生也应对自己提出媒介素养方面的要求,自觉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此次调查显示,尽管有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了解得很全面,但是更多的人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47.6%),而且只有16.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或选修课了解传媒知识。不过76.9%的被调查者都表示出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及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愿望,可见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致力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进行中小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开展、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推广等多阶层、多渠道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

媒介素养是每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信息时代媒介公民的一生。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洛维茨著,肖志军译.《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注释:
〔1〕张楠.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6
〔2〕杨靖.新闻传播学教师之不平衡双翼 审视学历与从业经验〔EB/OL〕.

作者: whichtrue   2006-4-21 01:55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转贴自:《新闻记者》 作者:鲍海波 杨洁 王喜严 (2004年10月13日)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2003年9月~12月,我们开展了以“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西安市内各高校的大学本科在读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大高校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51%,女性49%;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农医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16%、5%,文科占42.68%(其中新闻专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8%),其他占7.4%;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的构成状况为大学一年级占10.3%,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分别为65.5%、17.8%,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6.4%。 

  一、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媒介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体,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这是因为受众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不同目的和利益的驱使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受众与媒介的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后者又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②因此,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就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衡量受众能否建设性地、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您接触媒介的实际需求是什么”这一问题,以不定选的方式来考察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统计结果如表1: 

表1: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接触媒介的需求 所占百分比 
了解社会 58.2 
了解生活资讯 51.3 
学习 43.7 
寻求娱乐或刺激 22.6 
忘记烦恼 12.4 
习惯 12.1 
消磨时间 11.3 
其他 7.6 

  从调查结果看,“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而“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则成为中选率较少的三类动机。由此表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大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而无意识地、盲目地、消极地接触媒介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则较少发生。意味着大学生在与媒介建立起来的依赖关系中,基本处于主体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控制自身接触媒介的行为。二是在主要媒介接触动机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的中选率远远高于“寻求娱乐或刺激”,表明大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与功利色彩。 

  二、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 

  信息社会使受众置身于无处不在的媒介网络之中,同时也为人们自由地选择媒介提供了可能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这四大媒介以不同的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各自独有的传播特点向人们展示其生存空间。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成熟的受众“必然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做出各自的媒介组合,组成特定的‘媒介搭配优势’”。③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近2/3的大学生日常通过两种以上(含两种)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大学生经常从一种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的人占30.8%,而从两种及两种以上媒介中了解新闻和信息的人数占69.2%,其中使用三种媒介的28.4%,使用四种媒介的占17.1%,使用五种及五种以上媒介的为11.3%(见表2)。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已逐步摆脱依靠单一媒介渠道获取信息的状态,他们逐步具有了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匹配的立体式、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 
作者: 221.13.205.*  2007-7-18 20:36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表2: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种数 

媒介种数 所占百分比 
一种 30.8 
两种 69.2 
三种 28.4 
四种 17.1 
五种(及五种以上) 11.3 

  注:调查中提供的六种媒介形式分别为广播、电视、报纸、书刊、影像带(碟)、网络 

在各种媒介形式中,大学生更倾向于以电视、网络、报纸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根据统计结果,在“您最喜欢使用哪种媒介”这一项中,电视的中选率为58.7%,列第一位;因特网中选率为27.9%,列第二;报纸中选率为25.0%,列第三,以下依次是广播、书刊、音像带(碟)(见表3)。 

  表3:大学生最喜欢使用的媒介 

媒介种类 所占百分比 
电视 58.7 
网络 27.9 
报纸 25.0 
广播 17.1 
书刊 15.0 
音像带(碟) 3.4 

  传播学研究认为,受众对不同媒体的选择与其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文化程度高的受众更倾向于选择印刷媒体,以便在阅读文字时使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有效发挥;稍纵即逝的广播声情并茂,其受众多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在外作业者及文化程度一般的生活孤独者;电视的现场感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所有感官通道,但相对于报纸读者而言,电视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因此成为受众普遍接受的媒介手段;新兴的因特网主要是技能及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所使用的信息通道,网络的使用者不仅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还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基础。④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媒介选择上还是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尤其是因特网中选率为27.9%,成为仅次于电视的受大学生青睐的媒介,足见大学生对这种高知识水平媒介的驾驭能力。 

  在媒介种类繁多的今天,面对特定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选择多少,选择什么,接受多少,往往取决于受众自身。作为特定的阅读方式,自费订阅和公费订阅要求有较高的媒体忠诚度,相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选择的自主意识和自由度,而临时购买和借阅则赋予受众较大的自主性,因而更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选择相应的媒体和媒介内容。根据调查结果,在“您通常通过何种方式阅读报纸或刊物”一项中,居于前两位的“临时购买”和“借阅”的中选率分别达到62.4%和50.5%,而“自费订阅”和“公费订阅”的中选率只有11.3%和6.1%(见表4)。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利用报纸媒介的过程中,既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又伴随着很大的随意性。 

  表4:大学生获得报纸杂志的方式 

获得方式 所占百分比 
零购 62.4 
借阅 50.5 
报栏阅读 22.1 
自费订阅 11.3 
公费订阅 6.1 

  三、当代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 

  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新闻标题或导语一般概括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揭示了主要的新闻信息,了解这一原则,就能高效地检索并吸纳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根据调查结果,70.3%的大学生表示“知道”新闻标题或导语的功能,意味着超过2/3的大学生具备高效率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见表5)。但其在使用媒介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见表6、表7)。因此,不断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仍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表5:大学生对新闻标题或导语功能的知晓情况 

知晓程度 所占百分比 
知道 70.3 
不大清楚 23.7 
不知道 5.9 

表6:大学生能否主动选择媒介内容 

主动程度 所占百分比 
可以 43.2 
有时可以 46.3 
不可以 7.6 
不知道 2.9 

表7:大学生能否对传播内容或方式作出评价 

能否评价 所占百分比 
可以 29.7 
有时可以 55.5 
不可以 10.0 
不知道 4.2 

  四、当代大学生媒介批判的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问题有足够的认识。为此,我们从媒介的社会角色、媒介暴力影响、媒介真实三方面来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的社会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就能解决的。 
作者: 221.13.205.*  2007-7-18 20:36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豫鄂赣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

  表8:大学生对媒介干预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看法 

能否解决 所占百分比 
可以 10.0 
不可以 13.7 
不一定 68.9 
不知道 7.1 

  如表8所示,认为媒介干预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学生占13.7%,认为媒介干预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学生占68.9%,两项相加为82.6%。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社会角色的认识渐趋理性,逐渐走出传统的传媒无所不能的认识误区(如称记者为无冕之王),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传媒进一步回归本位,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开始意识到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接近2/3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所反映的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太真实”。所谓媒介现实是指媒介所呈现出的事件场景,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现实世界中“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⑤这就使受众往往把媒介现实作为客观世界本身来对待,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能否对两种现实做出明确的区分,能否清醒地面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对自我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成为衡量受众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统计结果看,57.4%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所反映的内容“不太真实”,5.8%的大学生认为媒介所反映的内容“不真实”,两项合计为63.2%,另有12.6%的人选择“不知道”,三项合计为75.8%。这表明,大学生中75.8%的人至少已经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是否是同一个世界产生了怀疑。可见,进一步引导他们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更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是很有必要的(见表9)。 

  表9:大学生对媒介内容真实度的评价 

真实程度 所占百分比 
真实 23.7 
不太真实 57.4 
不真实 5.8 
不知道 12.6 

  现代传媒带给受众的信息洪流中,不可避免地裹挟着暴力等不良信息。能否在信息接收与处理中尽量剔除这类信息,减少甚至消除这类信息对受众的负面影响,成为衡量受众媒介素养的标尺之一。根据调查结果,23.2%的大学生认为媒介中所表现的暴力对自己“没影响”,46.1%的人认为媒介暴力对自己“影响不大”,两项合计超过总数的2/3(见表10)。 

表10:大学生对抵御媒介暴力影响的自我评价 

影响程度 所占百分比 
没影响 23.2 
影响不大 46.1 
有影响 29.2 
影响很大 1.3 

  五、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反思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它连续不断地向个人、组织、社会提供外部和周围环境的信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并确定相应的应变策略;它协调社会内部的各种因素,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它传承社会文化,引导社会成员与传统文化规范相融合,从而促进人的社会化;它提供娱乐,使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得到愉悦和放松。 

  然而大众传媒在发挥推动社会发展正面功能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以适当地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为恶服务的工具”一面,早已出现在现代人的媒介生活中。大众传播媒介导致凶杀、暴力和色情泛滥,助长“社会顺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以低俗的内容剥夺人们的闲暇时间,麻醉人的精神等等。⑥因此,在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关注和设法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已成为相当重要而又非常紧迫的任务。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当代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呈现出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 

  第二、当代大学生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以多种媒介形式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介形式,大学生更表现出出色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 

  第三、对于传播学者深为忧虑的“客观现实虚拟化为媒介现实”的问题,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对两种现实的自发性辨别意识和辨别行为。与此相应,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中诸如暴力等内容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抵制能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媒介现实”中生存。同时,大众传播事业的繁荣把现代人卷入信息巨流之中,尤其是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网络媒体的崛起,这种媒介形式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自由度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未经“把关人”严格删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显然,这不是自发状态下的媒介素养所能应对的。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媒介教育,使其媒介素养由自发而自觉,仍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安电视台) 

  注释: 

  ①臧海群:《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②③④童清艳:《超越传媒——揭开媒介影响受众的面纱》第205页、207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12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袁军:《新闻媒介通论》第23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liuliu 发表于 2008-3-14 21:53:38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Powered by Oblog.